文档介绍:依托成都经济建立四川经济增长的次增长极
谢旭峰 陈文靖 魏双喜 [摘 要] 在西部大开发的这几年当中,西部的发展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由于西部畸形的城市结构布局,使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障碍,本文从增长极理论中的次增长极理论出发,研究罗觉和萨弗尔在总结了佩鲁及其他经济学家的思想后,概括出了增长极较为完整的涵义:第一,主要的生产、分配和贸易活动,应该对区域的持续增长有推进的潜力;第二,对于主导产业的各种联系,将产生相互补充和互惠互利的交换;第三,在国际空间经济中地理位置有利的区域,出现区位集聚;第四,起推动作用的主要产业和与之相联系的产业,应有足够的增长,以促进有利的外部经济和理想的集聚效果;第五,具有扩散和回波效应,即通过贸易、交易、社会服务和扩散的一般机制导致腹地的发展。
由此可见,“增长极”理论既指主导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也指地区经济中心对周围地区的吸纳辐射作用,从而涵盖了产业和区域两个方面。这里所指的“增长极”则主要强调其产业上的极化――扩散形态。
。次增长极主要考虑的是在增长极发挥“极化―扩散”效应时,为了将一级增长极的“极化―扩散”效应发挥得更加完整和全面,而建立的增长极和边缘地区之间的交流空间,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依托增长极通过这个交流空间,将“极化―扩散”效应完整和全面地发挥到其边缘地区,从而实现在整个区域内,经济由“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过渡,最终实现整个开发区域的经济全面发展。因此,次增长极就是在增长极与发展极差的地区间建立的在经济发展中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运输、服务、决策等经济活动的过渡平台,以促使一级增长极更好的发挥增长极的作用。
三、绵阳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发展及与四川省相关城市之间的发展比较
绵阳的经济在西部大开发这几年当中取得了举足的发展,,,%左右,而且在2006年上半年,%的发展,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与进步。通过1999年的有关经济数据与2004年的数据进行比较,,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国家和政府在这几年当中的政策和经济扶持,但是与四川省的其他地区在这几年当中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这不但远远低于发展速度增长第一的攀枝花市的15%%,而且,与特大城市和省会成都(%)%,并且与其他城市之间的投入和产出相比,远远落后于它们。所以不得不质疑绵阳这几年的发展是否是单方面依靠国家的大量投资来实现的,而其自身作为“科技之城”、“智慧之城”的经济优势和发展潜力,不但没有在西部开发中凸现出来,而且还远不如那些普通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状况。绵阳的GDP平均发展速度在1978年~%,而在2000年~%。
另外,除了这几年的国家对绵阳地区的重视和投入,绵阳在引进外资引入方面和产出方面在这几年中的发展状况。其中我们就仅以2003年~2005年的引进外资情况以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