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档名
Romt stosut soutste kosot shet otsot somt
IDEA
即一是,当遭遇多遇地震作用(小震)时的弹性阶段,应采用表达式
焊)由于焊缝的抗弯承载力最多只能作到梁截面抗弯承载力设计值的 ,此时就必须要改用一个能承受 的梁截面,但此时由于梁截面只需用 的弯矩值来设计,梁的承载力更加富裕而不能充分利用,其应力强度比 R1 只用到了 。
Date
20
总 结
连接设计的第一种方法,从上面的具体算例可以看出,如果在抗震的节点连接设计中,按地震组合内力来进行设计,就必然出现下面归纳的三种情况:
Date
21
1) 当梁的应力强度比大于 时,就应开始在梁端采取加强措施来增大焊缝的抗弯承载力当梁的应力强度比大到等于 时,其加强后的焊缝抗弯承载力设计值就应不小于梁截面抗弯承载力设计值的 倍。( 该 即为焊缝的抗震调整系数 与梁的抗震调整系数
之比)。如下图所示:
Date
22
即当应力强度比 R1 为 ~1时
Date
23
2)当梁的应力强度比 R1 小于 时,在梁端就可以不必加强,而只需采用全焊接连接(即截面的抗弯等强连接)就可满足使焊缝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大于组合内力设计值的 倍的要求。如下图所示:
Date
24
即当应力强度比 R1 为 ~ 时
Date
25
3)当梁的应力强度比小于
时,在梁端还可以采用栓焊连接的作法(即梁腹板与柱之间采用只传递剪力的螺栓连接,梁翼缘与柱之间采用只传递弯矩的全熔透坡口对接焊)同样也能使栓焊连接的承载力大于组合内力设计值 倍的要求。 如下图所示:
Date
26
即当应力强度比 R1 < = 时
Date
27
按照以上的思维方法来设计抗震连接节点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如果单从多遇地震作用效应来进行以上的设计,是可行的,但从抗震设计的原理和当地震烈度高于多遇地震时来看,是不行的。因为,我们的设计目标不仅仅是只满足小震不坏的强度要求,而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目标。如按组合内力来设计连接节点,只能说,其连接只能抗小震而不能抗大震。这是因为:
Date
28
多遇地震的烈度要比基本烈度低 度。其地面加速度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只是设防烈度地面加速度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 倍。当地震烈度高于多遇地震进入设防烈度的过程中,凡是应力比较低(即截面较大)的抗侧力构件,由于仍处于弹性阶段,其构件内力仍将继续随地震作用的加大而加大,梁的弯曲应力比 R1 必然也将随之增大到 。
Date
29
同样,也需要把前面的第二、第三两种节点连接形式(或下页的第二、第三图)的梁端截面局部加大,使连接焊缝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达到不小于框架梁抗弯承载力设计值的 倍,才能确保框架梁在大震时进入塑性,使延性得到充分发挥。否则,只加大截面而不加强连接,当地震作用不断加大时,则连接焊缝的弯曲应力必然高于梁端截面的弯曲应力,必然很容易发生当梁端截面还未进入塑性之前,处于梁端薄弱的连接焊缝,就会因弯曲应力过高而发生 “ 脆性破坏 ”。 现再利用下图来形象的加以说明。
Date
30
.
Date
31
第二种设计方法(即按构件的承载力来设计的方法)
从前面的论述和结合上图足以说明:在多遇地
震阶段,按设计表达式 对构件和节点连
接进行设计验算时,结构构件的地震内力组合设计
值只能作为控制构件截面的依据。当结构构件截面
决定之后,只要是在塑性区段,就应改用以构件的
承载力来进行连接设计。对于框架结构中的梁柱刚
性连接节点,就应使梁端焊缝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
不得小于框架梁抗弯承载力设计值的 倍。
Date
32
即 其实这就是取 “ 组合内力设计法 ” 中的应力强度比刚好处等于 这种特定下的结果 ( 这是因为,如前所述, 凡是应力比较低(即截面较大)的抗侧力构件,由于仍处于弹性阶段,其构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