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叙事学视域下的古诗词阅读.docx

格式:docx   大小:12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叙事学视域下的古诗词阅读.docx

上传人:maritime_4 2022/7/20 文件大小: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叙事学视域下的古诗词阅读.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叙事学视域下的古诗词阅读
作者:石维峰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上)》2017年第9期
石维峰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是一个难点。归根结底,读不懂是最大的问题。 本文试图引入叙事学理论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解读,尝试叙事学视域下的古诗词阅读
作者:石维峰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上)》2017年第9期
石维峰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是一个难点。归根结底,读不懂是最大的问题。 本文试图引入叙事学理论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解读,尝试归纳总结一些具有可操作的方法, 以期对此难点进行局部突破。
关键词:叙事学;五W ;原型;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056
巴特在《叙事文的结构主义分析导论》一文中说:“叙述是在 才出现的一种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的古老现象。”叙述的媒介 也可以是上述各种媒介 甚至可以是教堂窗户玻璃 任何地方,任何社会, 哪里就有叙述。我们知
法国当代文论家罗兰- 人类开蒙、发明语言之后, 并不局限于语言,也可以是电影、绘画、雕塑、幻灯、哑剧等 的混合。叙述的体式更是十分多样,或神话、或史诗、或小说, 上的彩绘,报章杂志里的新闻,乃至朋友之间的闲谈,任何时代 都少不了叙述。它从远古时代就开始存在,古往今来,哪里有人 道,文学有三大体式:抒情诗、戏剧和叙事文。可是事实上很难找到纯抒情诗或者纯叙事 文。在具体的文学现象中,同一部作品往往可以同时包含上述几方面的因素,它们互相包容, 互相渗透,难解难分。对一首诗词来说更是这样。为了更容易读懂一首诗、词,我们从叙 事学原理出发,可以进行以下一些操作步骤:
一、追问五W
中国的叙事诗不发达,没有像西方荷马史诗那样的长篇叙事诗,“诗言志,词缘情”, 正如 《诗大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诗歌往往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情一般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或多或少总是因 为某些事端触发,引起情感的激荡,并将其形之成文。因此,我们在很多诗中都可以找到这 些闪烁的“事”。这些“事”往往隐约而现,并不以其完整示人,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诗 歌的时候有意识地将这些“事”找出来,并搞清楚诗中的叙事要素。
而所谓的“五W” ,即Who、When、Where、What、Why。即:什么人,什么时 候,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五个方面,即是叙事最基本的因素。搞清了这 “五W” ,非常便于我们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下面以2014、2015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为例 来具体分析:
2014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选取的是两首唐诗,其中一首是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 遇》,这首诗的“五W”可以这样概括:韦应物在休息日去拜访王侍御,可是没有遇见 他。结合诗歌前两句“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得知,唐代官员每十天才能休 息一天(十旬休假),这一天其实很宝贵,作者却利用这宝贵的休息日专门去探访王侍御,可 见二人友情之深,去的时候应该是兴冲冲的吧,可是事不遂人愿,对方不在家自己只能孤零 零的回家去,一个“又”字可以看出作者这时候的失望,作者的情感起伏应该是很明显的。 后面的题目就考到“分析作者情绪变化过程”,至于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就可以 自然得出了。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