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审美教育思想论文
一、杜威审美教育思想
杜威的审美教育思想是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延长。“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根,“审美教育”是“教育”的枝。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构筑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美的重要性。《艺术即阅历》一书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供应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杜威认为审美阅历源于日常生活的阅历,是对日常生活阅历的提炼与升华。在他看来,日常生活阅历与审美阅历之间没有实质上的区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将艺术融入生活,由生活产生艺术,艺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诞生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森严壁垒。杜威说:“审美阅历的仅有而独特的特征正在于没有自我与对象的区分存乎其间,说它是审美的,正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合作构成一种阅历的程度而言的。在其中,两者各自消逝,完全结合在一起。”[5]他在《艺术即阅历》一书中为民间通俗艺术做了慷慨激扬的辩护,他的有用主义精神成为美国通俗艺术蓬勃进展的养分:一方面激发了美国民众参与艺术的意识,并使乡村音乐、波普艺术、拉普艺术慢慢进展为美国艺术的主流;另一方面打破了严峻 的美学家把艺术作品放进音乐厅、博物馆的惯例。可以说,美国全民素养的提高与通俗艺术的进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通俗艺术能取得今日的巨大成就,与杜威的有用主义美学又有着不容置疑的关联。
4
(二)对生活与艺术界限的突破
在《艺术即阅历》一书中,杜威强调美的艺术和有用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审美涉及功利,他突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壁垒,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论”,强调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界限的突破与新的融合。他所论述的阅历,既包括人的情感,也包括具体的客观事物,生活中的实践过程、实践对象,等等。他说:“在任何时刻,活的生物都面临来自四周环境的危险,同时在任何时刻,它又必需从四周环境中吸取某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生命体的经受与宿命就注定是要与其四周的环境,不是以外在的,而是以内在的方式作交换。”在杜威看来,阅历就是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而阅历里又孕育了艺术的种子,这粒种子是否能萌芽,完全取决于“阅历”向“一个完满的阅历”的转变。最初的阅历是不完整的,只有通过不同的手段,使这种阅历获得完满,才能拥有“一个完满的阅历”。[4]一个审美阅历的获得为下一个审美阅历奠定基础。不断地获得审美阅历,使得人的生命不断得到完满,人们会因此而感到幸福和圆满。在杜威看来,美的体验不是要与实际目的性脱离,而是“直接而自由地对扩展与丰富生活作出贡献”[4]。用杜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任何实际活动,假如它们是完整的……都将具有审美性质”,“科学就是艺术,艺术就是实践”,艺术具有改造社会、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性完善的审美教育功能。至此,杜威的“艺术即阅历”成功地将生活和艺术结合起来,并由此表达了杜威所提倡的人生态度———通过自身实践和积累,不断获得审美阅历,使得人生充实、圆满。
4
三、杜威审美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审美教育与素养教育的关联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养”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养、智力素养、身体素养、审美素养、劳动技能素养等”。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乐观推动中学校实施素养教育的若干看法》中对此作了明确解释:“素养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养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进展的要求,以面对全体同学、全面提高同学的基本素养为根本宗旨,以留意培育受教育者的态度、力气,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进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6]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人的感性、提升人的情感,最终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协调进展,是提高全民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全民素养的提高,而提高全民素养最直接的方法是开展全民素养教育。笔者认为,审美教育不仅给一般民众带来了更多的审美机会和审美享受,也为全民素养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实上《艺术即阅历》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告知人们如何通过审美化的生活提高自身素养。杜威的审美教育希望通过引导人们对美的形式进行不功利、无利害关系的欣赏,从而净化情感,最终实现高尚、自由的人格,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5
(二)通过日常生活审美化提高民众素养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进展。”[7]各种庸俗化、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正在日渐腐蚀民众的审美。对于这些低俗的文化产品,现代社会中竟然有许许多多的人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些东西,并以此为乐,认为这就是美,这就是流行。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