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讲人:金海峰教授
吉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
长春大学国学中心
国学广义泛指中国文化;狭义专指传统文化中的学术经典及其体现的文化精神,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传世经典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学术。
国学:是国魂的载体,国魂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国学:与外来文化相比,属于本土文化领域。
国学:与现代文化相比,偏向传统文化领域。
国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侧重社会科学领域。
什么是国学
儒家文化是国学的核心儒家智慧解决人生五大问题
(1)个人能力修养提升
(2)家庭和谐幸福构建
(3)社会人际交往健康
(4)事业成长永续辉煌
(5)领导艺术内圣外王
儒家文化的作用通过十大核心理念传播
(1)道德:道重客观规律;德重主观感受,为官之道,为政以德。
(2)仁义:君仁臣义,文化认同温暖了制度的冰冷;上下有序,构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关系。
(3)孝悌: 仁之实,事亲,义之实,从兄;孝悌,原来就是仁义的根源。
(4)忠恕:尽心尽力就是“忠”,换位思考就是“恕”。德是把好处让别人得到,恕是对别人的错误能体谅宽容。
(5)诚信:只有真诚发源于内,才能信约履行于外。今天的社会过度强调信,其实内心愿意才是守约的前提。
(6)学习:“学”是汲取知识,“习”是运用知识。学而时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让专业知识常识化才有用,习以为常。
(7)志气:“志”是目标,“气”是动力;孔子论立志,孟子说养气。有志气,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原动力。
(8)礼乐:礼以节人,“礼”是对外正言行;乐以和情,“乐”是对内调心性。“礼”为秩序,“乐”为和谐。
(9)中庸:中庸,将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未来的最高智慧之一。它强调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是恰好、是适度、是科学发展观。
(10)知行: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 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周易·系辞上》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周易·系辞》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德
德者,得也。
以道得之谓之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易经》说: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道德(得)关系: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功。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与德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
形
器
理
礼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