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心肌梗死的护理 (2)
第1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学习目标
掌握低分子肝素的注射方法
掌握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及心电图改变
掌握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掌握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
掌握心肌梗死的概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休克:低血压比较常见,当心肌损伤范围广泛,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右室心肌梗死时可出现右心衰竭及严重的休克。
,可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有脑血管病变或糖尿病病人。
临床表现
症状
第24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有Q波心梗的心电图特点。
(1)坏死区出现病理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梗死区导联出现。
(2)损伤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导联出现。
(3)缺血区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导联出现。
(4)背向心梗区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心肌梗死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第25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26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2.肌钙蛋白T/I:在起病后2-4小时开始升高,肌钙蛋白I于10-24小时达高峰,持续7-10天;肌钙蛋白T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恢复。
3.心肌酶谱及其同工酶:在起病后6小时以内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恢复正常。乳酸脱氢酶:起病后8-10小时升高,2-3天达到高峰,3-6天后恢复正常。目前cTnT/I、CK-MB为诊断AMI主要指标。
心肌梗死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第27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及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上诉三项中具备二项即可确诊。但临床表现可不典型,故凡年龄在40岁以上,发生原因不明确的胸闷伴恶心、呕吐、出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或原有高血压突然显著下降
诊断要点
第28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诊断要点
者,应考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临床根据心电图有ST段抬高、cTnT升高,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如心电图无ST段抬高或表现为下移、cTnT升高,则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第29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第30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造成二尖瓣脱垂及关闭不全,可导致左心衰竭。
2、心脏破裂:少见, 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偶有室间隔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包压塞而猝死。
3、栓塞: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见于起病后1~2周,可引发脑、肾、脾、四肢等动脉栓塞。
并发症
第31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并发症
4、心室壁瘤:可在心梗后1周内出现,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室局部有反常运动,可导致左心衰竭、心律失常、栓塞等。
5、心肌梗死后综合症: 发生率约10%。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过敏。
第32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心肌梗死的治疗要点?
第33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1)休息:急性期需卧床3-7天,保持环境安静,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
(2)吸氧:间断或持续吸氧2-3天,重者可以面罩给氧。
(3)监护:入冠心病监护室(CCU)行心电图、血压、呼吸等检测3-5天,重者可延长。
治疗要点
第34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4)镇静止痛:尽快解除患者疼痛。常用药有:吗啡5-10毫克,皮下注射或静推;哌替啶50-100毫克,肌内注射;使用上述两种药物需注意呼吸抑制及血压变化,必要时可每4-6小时重复。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醇脂 舌下含服,每2小时一次。
治疗要点
第35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治疗要点
为防止梗死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要尽早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
(1)溶栓疗法:适应症: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起病小于12小时,年龄小于75岁。下例情况慎用:年龄大于75岁;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已
第36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治疗要点
达12-24小时,但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者。禁忌症:既往1年内有脑卒中病史;近期(2-4周)内有活动性出血、手术、创伤、心肺复苏史;严重未控制的高血(180/110mmHg);疑有主动脉夹层者。常用药物:①尿激酶②链激酶
第37页,讲稿共77张,创作于星期日
(2)、介入治疗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PTCA以扩张冠状动脉内径,解除其狭窄,使相应心肌供血增加,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的一种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