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庄子》有感
雷恩1401 赵金辉
20141603406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我参读的部分主要是《逍遥游》《齐物论》和《秋水》。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齐物论》,“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秋水》主要的观点是在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凸现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论述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伟大,说明万物齐一的正确性;后半部分佐以几个小寓言进一步论述自然本性的可贵,鼓励人们放弃名利,返本归真,融于大道。
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道家之本乃是“无为”,于庄子则以“游心”诠释其中真谛。有些人身游四方,但是他的心灵未必行之千里;有些人即使身有所役,心却也可以无所束缚。庄子正是这样一个可以“游心”的人。
中国历史上,被说是“洒脱”的人不少,但是他们的“洒脱”和庄子的似乎不是一个境界。譬如李白,也许李白不是洒脱而是豪迈,他可以“看空”所有的贬谪和坎坷,但是这些“看空”终归都是有前提的,都是在自己的仕途中有所阻挠时恢复信心和元气的药剂,假使他一帆风顺,也许就不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使我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的豪言壮语了吧——再说其他很多人,兴许多少都是如此,都是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折损受伤以后才看开这些东西,但骨子里可能还是希望得到这些东西的,所谓的“看开”也很有可能是“得不到”的自我安慰的理由。
而对于庄子,他是一个内心很少受牵绊的人,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也不受周围的环境所动摇,己喜己悲似乎都不被外界干扰。也许正因此“潇洒”二字是为庄子造。
若要“游心”,必须解决好“名”与“利”的关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许看开“利”容易些,但是“名”,至少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看开“名”就谈何容易了:“赢得生前身后名”说出多少代仁人志士的心声啊,著书立言,不都是为了一个“名”么?然而,庄子却不是这样,他真的是看破了“名”和“利”。对于“利”,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