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赤壁》.docx

格式:docx   大小:1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赤壁》.docx

上传人:nracyx 2022/7/21 文件大小: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赤壁》.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赤壁》
三、展示自学,夯实根底
1、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出色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赤壁》
三、展示自学,夯实根底
1、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出色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精品文档请下载)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精品文档请下载)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精品文档请下载)
3、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戟jǐ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听朗读,翻译诗句
1、重点词语的意思
折戟沉沙:折断的戟沉入沙中。
销:销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周郎:指周瑜。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
2、翻译
原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和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漂浮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
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设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活动二:赏析
1、诗句赏析
一、二句诗人以一柄残戟写起,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尔的机遇所致,仅凭一时幸运并不是定国之策。假假设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精品文档请下载)
2、艺术赏析
从艺术上看, 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假设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精品文档请下载)
活动三:探究问题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