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看见》:不一样的“人”.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看见》:不一样的“人”.doc

上传人:小舍儿 2022/7/2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看见》:不一样的“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看见》:不一样的“人”
王雪 《看见》是央视综合频道在2010年12月推出的一档纪实性专题栏目,起初为日播,2011年8月7日后改版为日播版和周播版两档,现在以每周日晚播出的周播版为主。《看见》作为一档风格日益成熟的纪实性栏目,选择《看见》:不一样的“人”
王雪 《看见》是央视综合频道在2010年12月推出的一档纪实性专题栏目,起初为日播,2011年8月7日后改版为日播版和周播版两档,现在以每周日晚播出的周播版为主。《看见》作为一档风格日益成熟的纪实性栏目,选择了以新闻事件中的“人”作为关注和表达的核心,“以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①本文引入社会学关于“自我”的概念,通过对《看见》中人物呈现方式的分析,探讨该节目对“个人存在”意义上的“自我”的呈现和表达。
真实个体的双重身份和独有的“自我”
英国社会学家哈里认为,生存在人类社会的真实的个体具有双重身份,它由一个社会存在(人)和一个个人存在(自我)构成。人是公开可见的一种存在物,带有一个文化内或社会群体内一般人所共有的所有属性与特点。人是公开的,而自我,虽然可能向他人展示,但最终是自己的。一个真实的个体会把自己特定的性格、经历和情感赋予那个独有的自我。这种自我取决于三个方向的内容:第一个方向是现实,即自我的某个方面究竟是公开显示的还是保持隐蔽的;第二个方向是实现或来源,即自我的某个特征被认为是来自个人或群体内部的程度;第三个方向是执行者,即归属于自我的积极力量的大小。
媒介的单一视角和真实“自我”的偏离
社会存在意义上的“人”和个人存在意义上的“自我”这种双重身份,自我的多侧面和多层次的丰富蕴含,使真实个体在进入容量极为有限、视点往往单一的媒介视域时,难免发生变形。
真实的人物一旦进入报道,就或多或少地承载了报道者的传播意图。“新闻人物在报道中呈现为主题性人物,报道往往着眼于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中新近做出某种突出行为的各类人物,既突出表现人物的事迹,又要立足于‘为什么’这个角度,围绕特定新闻事实中人物的所作所为,揭示人物的某种特定思想个性,展示人物的某一侧面形象,不要求全面完整,只注重‘闪光的一瞬’。”②在媒介话语的制约下,新闻叙事中的主题性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往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离。
《看见》中的人物呈现方式
与主题性人物的单一视角不同,《看见》对于人物尽可能地还原真实,记者不过多地介入,让当事人尽可能地流露自我,展现内心的挣扎、蜕变。笔者统计了从2012年11月18日到2013年5月20日的共20期节目,以人物类和事件类为主,其中人物类专题占13期。其余以事件调查或解析为主的报道也在报道视角上更多地呈现人的状态,表达人的渴望。笔者进一步将节目所涉及的主要人群进行了归纳,主要包括普通人、争议性人物和名人。节目对不同人物类型的呈现方式有以下特点:
“个体”的尊重
每一个生存在这个世界的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作为一档专题新闻节目,《看见》将具有不平凡经历的普通人作为主要关注和呈现的对象。《生命,美得让人流泪》这期节目报道的是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女儿、失去双腿的廖智,节目带领观众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了解她如何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劫难,面对失去,然后涅槃重生。在节目娓娓道来的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