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一群“松鼠”的梦想.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一群“松鼠”的梦想.doc

上传人:宝钗文档 2022/7/2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一群“松鼠”的梦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群“松鼠”的梦想
乐天舒 一个年轻的科学知识普及团队,他们的***和梦想光芒四射,但仅凭理想能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吗?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民间科普爱好者开办的网站,创办者是姬十三,复旦神经生物学博士后,他是“理工团体本身没有任何收入,全凭几个松鼠辛勤劳作,却没有任何报酬。一开始,他们的口号就是“让科学流行起来”。他们将科学比喻成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而他们自己则是剥开坚果的松鼠,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奉献给大众。可是,松鼠自己也要活下去,他们的果仁在哪里?
很少有人知道松鼠会靠什么生存,或者,他们到底能生存多久?
这一切都得靠姬十三来解决。

没有模式的公司

随着松鼠会展开一些线下活动,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以业余的姿态,来支撑起整个团体的工作。事情很多,但却没有报酬。唯一的可能性,是将松鼠会变成一个公益性的非营利机构(NGO)。这样,也许有机会去向一些机构申请经费。
但在中国,注册一个NGO会遇到许多法律上的瓶颈。他们必须得找到一家挂靠单位,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政府关系,或者烦琐的程序手续。“何况公益圈并不是很认可我们。”姬十三说。
科普算不算公益?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传统公益圈的人认为,只有那些帮助弱势群体的团体,才具有公益性质。姬十三常常被人问到:“你们在帮助谁?”他回答说:“我们在帮助城市青年人提高科学素养。”“你们是锦上添花,但不是雪中送炭。”对方说。
最后只剩下一种方法就是去注册一家公司,尽管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松鼠会本身并没有任何赢利的打算。在中国,这种迂回曲折的途径,是许多草根NGO的选择。大多数原本试图注册NGO的组织,最后都以工商注册公司的名义生存。
2009年1月,经过松鼠会几个核心人物的讨论,他们在北京正式注册了一个文化传播公司――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三个月后,姬十三辞去先前的工作,专职成为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他要带领这群松鼠挣钱了,尽管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松鼠会打下经济基础,不过这仍然招来一部分人的质疑。
一些人认为,他们眼中纯洁的公益团体是不会染上商业的气息。但另一些人表示,现实生存只会导致松鼠会最终土崩瓦解──他们必须得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而商业也许不是最好,但却可行。
股东内部的争论也从未停止。更偏向于商业化的人认为,公司应该利用松鼠会的品牌,去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多。比如一些出版社希望在某本书的封面打上“科学松鼠会推荐”的标志,为此他们可以支付报酬。但另一些股东则认为,这种方式无疑会损害松鼠会的公信力,那将得不偿失。姬十三谨慎地平衡这一切。
一个以商业利润为目标的公司,和一个试图以公益性质存在的团体,如今交织在一起。在大量的决策面前,姬十三不得不同时考虑两者的根本利益冲突。

两张名片两张面孔

公司成立一年后,姬十三的队伍扩大了好几倍。目前还在不停地招人。他说,相对于资金,人才缺乏更是他们的软肋。
他需要更多既懂科学,又懂管理,最好还能当个编辑,搞点活动的松鼠。更多的员工,意味着更多的开销。以目前的规模来看,一群松鼠文化传播公司每个月将近10万元的成本。但外界似乎仍然看不清,这个公司到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