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不同置管方法对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不同置管方法对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doc

上传人:三角文案 2022/7/21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不同置管方法对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不同置管方法对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
马应玉沈阳市胸科医院,辽宁沈阳110044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置管方法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8例PICC置管术后出现无菌性静脉炎不同置管方法对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
马应玉沈阳市胸科医院,辽宁沈阳110044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置管方法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8例PICC置管术后出现无菌性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各44例。结果:%%。改良方法组的PICC术后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结论:改良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患者置管及置管后的痛苦,减少了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置管方法;PICC;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55-02临床中多应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患者进行治疗,此方法有效、迅速,且其安全、成功率也非常的高,故在治疗中经常使用[1]。也存在着并发症的发生,在操作之后会有可能发生静脉炎,有研究[2]%左右。其多以无菌性静脉炎的形式发病。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起应用改良之后的置管对患者进行此项操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院内科行PICC置管术后发生静脉炎的患者88例,其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21岁-84岁。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每组各44例。2组患者都为第一次进行此项操作,且两组患者各项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可以进行对比研究。操作应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产品,,,65cm长。
:
:在进行操作之前应先向患者进行解说,告知其此项操作的意义,并告知此操作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者签署同意治疗书后才可以进行操作治疗。传统置管方法:患者穿刺手臂外展与身体成90度角,测量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量至第三肋间的长度。常规消毒皮肤:以穿次点为中心,碘伏消毒液螺旋式由内向外消毒,面积为20cm×20cm以上甚至整个手臂,碘伏消毒三次,待干,再用酒精消毒三遍,待干。导管预处理:在接触PICC套件前戴无粉无菌手套,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手套。用肝素盐水预冲导管、连接器和可来福,检查导管有无破损并将导管浸于生理盐水中。连接穿刺针并排气,注意不要取下穿刺针的保护套,以免损坏导管。穿刺:选择合适进针角度(15度-30度),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略向前进,然后保持针芯位置,将插管鞘全部推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松拳,撤出针芯,用食指或中指压迫插管鞘末端以减少出血。送管:注意速度缓慢、匀速,当导管至患者肩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贴近肩部,以免导管误插入颈静脉。抽回血确认、冲管、封管、固定。改良置管方法:在穿刺成功后,尽可能少压迫穿刺点,同时经穿刺点排除血液10-20ml,然后缓慢置入导管。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