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家蚕僵病的发生与防治的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家蚕僵病的发生与防治的论文.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6/28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蚕僵病的发生与防治的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家蚕僵病的发生与防治的论文
摘要介绍了家蚕常见僵病的发病情况,结合当前家蚕饲养的实际情况,提出养蚕前、养蚕中对僵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关键词家蚕;僵病;发生;防治技术

僵病是蚕被真菌感染,死后尸体产生僵化的现象,所以被称为僵病。由于被寄生的菌类不同,死蚕尸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颜色也各异,依其分生孢子颜色,可分为白僵病、黄僵病、绿僵病、曲霉、灰僵病和黑僵病等。僵病是养蚕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蚕病[1]。生产中往往由于消毒不严和防治不及时,而给蚕茧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2]。因此,对僵病的防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1常见僵病

白僵病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2种,其中以接触传染为主。白僵病菌分生孢子通过空气、桑叶等媒介,附着于蚕体表面后发芽,钻入蚕体内寄生,使蚕发病。白僵病的病原是白僵菌的分生孢子,24~28℃是分生孢子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如果超过28℃,孢子生长会受到抑制甚至不能发芽。在24~28℃的适温下,湿度越高分生孢子生长越好。湿度在98%~100%时对分生孢子生长最合适,如果湿度低于70%分生孢子不能发芽。当分生孢子在适温、适湿的条件下发芽,则会生成芽管穿入蚕体内,形成营养菌丝,摄取蚕体营养同时开始分枝,当分生孢子增殖到一定数量时,蚕儿开始表现出一些病状,如体表出现淡褐色油渍状病斑,有的出现黑色焦状斑,当病菌在蚕体繁殖到一定数量时蚕就会死亡。尸体由软变硬,1~2d后,尸体上慢慢出现白色气生菌丝,并且不断长出白色分生孢子,覆满体表。染病时如遇眠期,病轻的仍能脱皮,脱皮壳适温适湿的环境下也会长出气生菌丝,长满分生孢子。.长有分生孢子的病虫尸体及其脱皮壳成为新的传染来源。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可随气流和风再次传播。

黄僵病的传染方法与白僵病相同,但黄僵病菌的主要来源是野外昆虫的尸体,黄僵病菌随野外昆虫尸体带入蚕室,通过接触传染给蚕,从而使蚕发病。黄僵病病原菌为白僵菌属,只是其血清型与白僵菌有所区别,黄僵病感染到发病死亡的时间比白僵病稍长。黄僵病病菌分生孢子、芽生孢子形态和分生孢子着生形式与白僵病菌相似,但黄僵病的分生孢子比白僵病的分生孢子略小,多数分生孢子聚集在一起呈淡炒米色,气生菌丝较长,常成束状伸出,分生孢子发芽所需的时间也比黄僵病略长,发育适温在25℃左右,黄僵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发病时皮肤上出现许多小斑点布满全身,或以气门为中心发生一两个对称大黑斑。死后,随着尸体硬化,体色呈淡桃红色,然后渐渐长出绒毛状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全身被覆盖,呈淡黄色。

绿僵病传染途径分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2种,以接触传染为主。绿僵病的病原是绿僵病菌,分生孢子呈尖卵圆形,表面光滑,淡绿色,大量孢子聚集在一起呈鲜绿色,随着生长,颜色会加深,最后为深绿色。发育适温在23℃左右,温度过高发育不良,嗜低温。芽生孢子呈圆筒状或豆荚状,分生孢子梗短,轮生于气生菌丝上,小梗顶端串生一至多个分生孢子。绿僵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在病蚕腹侧或背面,有不定形块状干枯病斑,或有外围较深、中间稍淡的黑褐色云纹状病斑,病蚕由于受绿僵病菌分泌的代谢产物影响,无法蜕皮,不能入眠,因而病蚕体色带有光泽直至最后死亡。死后尸体呈乳白色,柔软而有弹性,经2~3d后,先在环节间膜及气门处长出白色菌丝,后遍及全身,最后全身被绿色的分生孢子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