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及修复措施.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及修复措施.doc

上传人:焦大 2022/7/2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及修复措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现状及修复措施
田立生 谷伟 王帅 摘要 讨论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耕地退化的现状,从形成原因入手提出可操作性强的修复措施,为治理黑土退化及水土流失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水土流失造成黑土生产力下降。有报道称,每生成1 cm黑土层大约需要300~500年时间[2],换言之,黑土基本不可再生,其“遍体鳞伤”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与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成因分析
自然因素
一是水蚀、风蚀。黑土区东部水蚀区雨季降水量大且集中,降雨对土体的击溅力强,冲刷强烈,易造成水土流失。而在春季融雪过程中,由于积雪和表层土壤首先融化,融水难以下渗,致使融雪径流,同样可导致水土流失。西部风蚀区风速较大,降水较少,且干旱季节与沙尘暴在时间上同步,为风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土质。黑土区土壤主要为黑土和黑钙土,前者主要分布在黑土区东部的水蚀区,后者大部分分布在黑土区西部的风蚀区。二者土层均较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孔隙度高,土质疏松,因此其抗蚀抗冲性能较差。三是地貌。东北黑土区是地壳运动的下沉地带,为盆式的冲积湖积平原,地势倾向西南,以嫩江与松花江交汇处为最低。区内地貌可分为高平原/漫岗和低平原/平地。漫岗分布于黑土区的四周,冲积平原分布于中间,地面坡度大部分为3~8°,小部分在3°以下,当降雨来袭时,易发生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
当前在东北地区依旧盛行深耕、深翻、起垄等传统耕作方式,对土壤的侵蚀破坏力极强,作物收割后地表覆盖率通常≤6%[3]。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当,一方面增加了自然侵蚀营力如径流、降雨、风等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又降低了黑土区生态系统对自然侵蚀营力的抵抗力[4]。农业开垦活动产生了降低抵抗力、增强侵蚀力的双重效应,加速了对土壤的侵蚀,干扰黑土区生态系统,成为水土流失和耕地退化的决定性因素[1]。黑土区水土流失量以顺垄坡耕地最大,荒坡和横垄坡耕地次之,水平梯田、次生林地和草地基本没有水土流失现象,径流量与土壤流失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1]。而农民为了追求粮食的高产,寻求利润的最大化,致使化肥的过量施用,同时忽略了对有机肥的投入,使土壤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非农用地上,高强度的放牧和轮荒,自然生态系统也受到严重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恢复难度很大。另外,人们在采伐、开矿、取土、挖砂和修路等生产活动过程中缺乏环境意识,也进一步加剧了黑土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
3 修复措施
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
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也就愈大。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至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可大幅度减少土壤表面风蚀和水蚀),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坡耕地种植模式转型
坡耕地种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极大。于帝平等[5]对辽东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中的坡地种植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退耕还林坡地可发展林下药材和山野菜(刺龙牙)种植模式,为确保封禁和退耕后,粮食和经济缺口得到弥补,基本农田应实施高产高效的经营模式,即在基本农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