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描写送别的诗小学淮上与友人别.docx

格式:docx   大小:13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描写送别的诗小学淮上与友人别.docx

上传人:碎碎念的折木 2022/7/22 文件大小: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描写送别的诗小学淮上与友人别.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描写送别的诗:淮上与友人别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解释
  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

描写送别的诗:淮上与友人别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解释
  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译文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赏析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谈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旧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自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漂浮。岸边停靠着待发的小船,友人马上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爽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漂浮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际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妙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风光,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风光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