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学:现实与可能的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学:现实与可能的论文.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6/29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学:现实与可能的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学:现实与可能的论文
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学:现实与可能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论文联盟被称为接受理论,它是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兴起于60年代后期,在70年代达到高潮。其理论核心是从读者出发,在文学域文学史的研究中侧重读者的接受过程。主要代表是被人称为接受美学双星的姚斯和伊瑟尔。
姚斯关注的重心是重建历史与美学统一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尤其强调文学接受的历史性,并对文学史作了具体的历史性接受研究。而伊瑟尔主要致力于对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作一般的现象学分析。所以,伊瑟尔曾将姚斯的理论称为接受研究,而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反应研究。他认为接受研究强调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反应研究则突出文本分析的方法。只有把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接受美学才能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
接受美学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其中许多的观点和主张,也同样适用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闻传播活动同文学传播活动一样,都是语言艺术,都是一个以生活为源头、以语言为媒介、以写作为起点、以接受为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文学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具体化才能实现,而新闻传播的活动,也必须经过受众的接受才能真正地完成。因此,接受美学原理是可以对新闻传播的实践起指导作用的。.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变成活生生的艺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接受美学充分肯定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最终实现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第一次将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而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受众又是传播者不可缺少的对象,传播活动的能动性决定了传受双方都是能动性的主体。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多媒体竞争的时代,媒体越来越关注受众,关注他们的接受程度,从受众的角度来发掘新闻的审美性,从受众接受的程度来诠释和解读新闻。所以,正是在受众这一共同性命题和广阔的接受背景下,新闻传播学与接受美学开始结缘。
对于读者的能动作用,姚斯认为,它不仅表现在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评价和地位,而且还表现在它能够间接的影响文学的生产,接受过程不是对作品的简单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读者在阅读和其后的反思过程中,会提出道德和美学上的新问题。作家在再创作中必须对此做出反应和回答,而这又会逐渐引起旧的题材,形式和表现技巧的死亡和淘汰,新的产生和运用。文学正是在这种生产和接受的复杂交错、无限延续的过程中不断进化的。由此可见,在文学活动和新闻传播活动中,读者和受众的接受也是一种消费,为文学创作、新闻传播提供内在动机、需要、动力和目的等,可以看作文学创作、新闻传播的前提。
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还有一个期待视域的问题。它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姚斯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其结构、内容和语言中都包括有与非美因素相一致的期待视域。这一视域在阅读过程中与读者期待的视域之间通常不一致而构成审美距离。两种不一致的期待视域在审美过程中发生碰撞,当二者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克服审美距离达成视界相融时,便由读者赋予了作品以意义。
所以在具体的文学接受中,读者的审美过程就是要通过同化和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