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中国文化元精神.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文化元精神.doc

上传人:玉柱儿 2022/7/22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文化元精神.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文化元精神
邵洪波儒道两家的根本差异在於对“中”作为修身的理解不同,即对“中”的理解不同,或者说对“道”的理解不同,导致中国“以儒治国”、“独尊儒术”的二千年的历史无实质性进展,既无法实现“治国”的目标,更遑论“平天下”的目标。
为射箭的靶子,但中间的一竖又不像箭头,尽管“中”的引申义中有这种含义,但不是中的本义。
熊春锦先生指出:甲骨文的“中”字,下方的靠底部的两道波形笔法,不可能是飘带,中间的一竖贯通天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一气流行於天地之间。
中国文化是生命体验感悟的结晶,汉字也是如此。中字在《说文》里属“丨”部,“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也。”“上下通”什么?通“气”。
《道德经》说:“以身观身”,《易·系辞传下》说“近取诸身”,这个中,是“以身观身”“近取诸身”的“修身养性”、生命体验的结果,是源於体内,是指天地阴阳二气的一升一降在丹田部位相交,同时自身的元气转换成自身的能量。这个元气便是中间的“O”字所表达的含义。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太极元气,函三为一”,因而“中”本身就是“函三为一”的。
中字的读音,按照南怀瑾先生的意见,应读如河南、山东中原一带的方言,是由人的丹田发出的,经由腹腔、胸腔、口腔的中气共鸣音。这一带人将“对不对”“好不好”“能不能”“行不行”“成不成”等意思,都用“中”或不中来表达,应该是中字的古音、古义的保留。它强调万事万物只有中,才对、才好、才能、才行、才成,不中,便是不对、不好、不能、不行、不成,因为中字的本意就是中和之气,没有了中和之气,生命都危险了,还如何能好呢? 儒家的“中庸之道”,最简明的解释是“执两用中”,即抓住事物的两端,事物就显现出来了;用中就是中庸。“中庸”是儒家所悟的道,是“他们提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他们修身养性的圭臬”。
《道德经》曰“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以为和”,《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庸》曰“中庸其至矣乎”,“君子中庸”。《易经》、《道德经》、《中庸》的区别在於:《易经》是从宇宙万物的阴阳属性上说的,老子则是从宇宙万物的生发过程上说的,而儒家的孔子及子思提出的“中庸之道”,则从侧面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发过程。
从以上分析,中国人的“中”,可以训为“道”。所以中国是有道之国,太极之国,大易之国。因此,也可以说中国人的“中”的精神,就是道的精神、太极的精神、大易的精神,也是天地宇宙的精神!这个精神,就是“内圣外王”的“修”“齐”“治”“平”的精神。
儒道两家的根本差异在於对“中”作为修身的理解不同,即对“中”的理解不同,或者说对“道”的理解不同,导致中国“以儒治国”、“独尊儒术”的二千年的历史无实质性进展,既无法实现“治国”的目标,更遑论“平天下”的目标。如果“以道治国”,结果自然大大不同。
“推天道以明人事”
老子宇宙生成论的重点在超越性方面,无论是讲国家、社会还是讲保全生命,都是超越了具体的存在物来把握的。西周天命论中有上帝主宰论,老子描述了一个无名、无形、无为、无欲的“道”,作为“象帝之先”,“可以为天地母”的本原。
实际是老子发现了“吾道一以贯之”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原型”,是“种子”。他用这个结构推演到宇宙万事万物,万物无不如此,因此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道以自然为法,是说道作为宇宙的最高原则,本质特征是自然而然。由於“天地之根”的本质属性是自然而然,所以天、地的本质属性也是自然而然。老子又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老子看来,人道也是体现了自然而然的特征。也就是说:他不是有目的地去谋求什么,而是找到了万事万物的终极真理,并用之观於身、观於家、观於邦、观於天下,观於万事万物,“万事无不利”。
“推天道以明人事”,历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因而道家的宇宙生成论,本质是在说万事万物的规律是什么,主要应用於人及关涉到人的社会、人生、人的心理,和与人相关的环境、宇宙等所有方面,最终人道合於天道,天下大同。
所罗门王说:“阳光之下无新鲜事”。对於道家来说,他掌握了这个原理,就没有新鲜事了。
对於西方思想而言,苏格拉底指出,“美德即知识”,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形而上学一开始就是以求真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的,西方的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倾向一直非常突出,即使到了中世纪的信仰时代,神学家们依然以理性的方式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并对上帝进行认识。在这种求真的理性精神中,真理是超越於个体的情感和意志而具有绝对的权威的。
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清代学者梁绍壬就指出,中国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就没有出现一个真字,不求真,就求和,求和谐;但求和谐由於忽略了求真,则成为表面和谐。实际上,中国人的求真意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