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远去的古代科技成就.docx

格式:docx   大小:5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远去的古代科技成就.docx

上传人:ZX01 2022/7/22 文件大小: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远去的古代科技成就.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远去的古代科技成就
远去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科学传统起源于西方,“科学”一词是近代才在中国广泛运用,但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中,也不乏科学的另一套数学模型(算的模型)相融洽,或者说是各行其事。因此我们也不可能像西方那样,从古希腊天体运行的圆周运动中解脱出来,发展出开普勒的椭圆轨道等近代天文学体系。我国古代天文学还把地上的事物都搬到天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垣二十宿”体系。该体系是天上、人间对应比附的产物,是军国星占体系的一种反映,即为战争胜负、王室兴衰、年成丰歉等军国大事服务的,但这已经走出了科学的范畴。
  
2、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我国古代数学的基调是由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确立的。那么《九章算术》的基调是什么呢就是服务于实际生产生活的应用问题集:一题一答一术。“题”就是题目,“答”就是答案,“术”就是算法。那么推理、论证的过程呢书中是查不到的,因为根本就没写。所谓“九章”,就是9大类应用题目,比如“方田”是计算土地面积的问题集,“商功”是计算各种工程(沟渠、仓窖等)的土方、人工等。
  经常有人将《九章算术》与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作对比,这两部书的确也代表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风格,一个是以“算”为特征的实用化体系,一个是以“证”为特征的演绎逻辑体系。我们的祖先一直缺少“证”的那根筋,直到明末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6卷)时,徐光启被该书的体系所服膺,写道:“此书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
  说到我国古代数学,大家都会联想到南朝祖冲之在圆周率上的贡献。不过,祖冲之的《缀术》已经失传,他对圆周率的推算,学界认为是在魏晋时期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得到的。当时要计算出密率355/113的确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那个年代要用算筹去计算开方在内的大数目运算,难度可想而知。
  苏州大学董洁林教授带领的团队遴选出了200项人类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其中我国古代科学成就仅两项入选,其一是墨子进行的“小孔成像”实验。但就笔者看来,墨家学派进行的这项实验以及那句描述“小孔成像”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并不比刘徽的割圆术更科学,影响更大。笔者认为在我国古代的科学门类中,物理学、化学较天文学、数学经验性成分更多,包括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众多记载,基本是经验现象的罗列与陈述,当然不乏一些细致的观察与描述。
  唐代中叶到元代中叶是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宋元时期达到了顶峰。发展到高峰的标志有二:首先是数学着作繁兴,宋代前后不到300年竟出了50本之多;其次是水平高,就是在算法的改进与抽象化程度方面前进了许多。无论是高次方程的近似解法、多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高阶等差级数、同余方程组解法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从元中叶到明末,中国古代数学整体江河日下,以至于当时学界竟然连宋元时期的数学着作都读不懂了。到了明末,随着传教士的东来,西方的数学知识开始译介、引入;后来又经过清末第二次“西学东渐”,直到20世纪初我国数学才汇入世界数学发展的洪流。
  
中国古代的技术
  谈到我国古代的技术成就,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四大发明”。但从技术史专业的角度来看,近些年技术史学家华觉明提出的“中国二十四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