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木兰诗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才能目的
1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歌内容和构造。老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考虑、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参军 )参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 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和亲人(团聚).(精品文档请下载)
4以故事的发生、开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表达木兰的身份,交代参军的缘由,和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恳求还故土,和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精品文档请下载)
五、字斟句酌,品评木兰
1细读课文分析第一部分(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品析木兰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场?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说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写出了故事的开场。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  2)木兰的答话说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大,说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提醒出锋利的矛盾,说明了木兰代父参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决然决定代父参军。表现了木兰的英勇坚毅、忠孝两全.
 
     (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迫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道路,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照应,在荒凉夜间环境衬托中,提醒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教六、老师根据讲授内容小结课文并作以下板书:(精品文档请下载)
木兰形象——勤劳孝顺、英勇坚毅、忠孝两全 思亲情怀、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查找资料什么是互文
2完成三题并查找什么是复踏、顶针的修辞手法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展分析。
 第二课时
再细读课文第4段分析第二部分(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品析木兰形象、修辞手法)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说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大地表现出木兰身跨奔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辛环境的衬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辛生活,从而衬托出木兰的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浸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剧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说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老师小结板书:矫健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