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探讨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及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提出了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规划 2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3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规划的框架
鉴于城市土地的宝贵性,用“土地换生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走的道路。从目前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迫切需要建设生态问题相对突出的道路、河流、水源涵养、农田的土地利用;同时从城市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序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布局。
规划模式的配置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类型主导功能目标进行城市结构、模式配置的设计,以实现综合功能优化为目的,利用丰富的小区多样性进行模式配置,形成多方位复层结构模式、多样式混和结构类型的接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环境。在因地制宜、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基础上,更加注重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建设主旨,在注重景观效果的同时,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利用生态定位理论,营造多种模式的城市生态配置类型,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在做好视线诱导、遮光、缓冲的基础上,注重生态隔离、噪音隔离、抗污染、抗灰尘等生态效果。并建立基于游憩主导功能、隔离主导功能、美观主导功能、文化主导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的城市生态交通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模式的 6 种配置模式:①水系城市生态环境,②山川城市生态环境,③丘陵城市生态环境,④平原城市生态环境,⑤重点城市生态环境,⑥核心城市生态环境。以上 6 种模式在此不作展开描述。
4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城市生态规划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