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锄禾古诗带拼音]锄禾古诗
一:[锄禾古诗]锄禾古诗原文及赏析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禾下土”的翻版。想透彻地理解这两句诗,根本不必多话,只需要扛上大锄到太阳底下的田里走一遭,就深入骨髓,终身难忘。
当年我锄地的时候,曾经问过妈妈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伏天里这么热,干嘛不前不后非得在这个时候锄地早点或晚点不是都好受些妈妈对我说:“伏天里干活,人是难受,但是对庄稼好呀。有句老话:头伏锄地一碗油,二伏锄地半碗油,三伏锄地没了油。所以想多打粮食,就得抢在头伏和二伏前把地锄完。”原来“锄禾日当午”,也是为了抢节令。
唐朝诗人李绅,曾经做过宰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他写过两首名诗《悯农》,却几乎举世皆知。我们今天所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其中之一。前两句写烈日下农民锄禾的辛苦,虽然我们现在许多人远离农田,没有锄地的体验,但经过我上文不厌其烦的介绍,想必大家已经了然;后两句实际是个反问:普天之下,每天谁都端碗吃饭,但是有谁清楚地知道,我们碗里盘里的粮食,每一粒都凝聚着农夫的辛苦呢
反问意味着否定,意味着批评。李绅所在的中唐,已经是唐朝盛极而衰后的下坡路。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社会的贫富分化更严重,奢靡之气更强烈,在这样的环境里,有多少人知道稼穑的艰难,黎民的疾苦也只有李绅这样出身贫寒的诗人,才会关注农夫的艰辛,以及背后隐藏着的国家气运变化。因为这两首诗,李绅在当时就被称为“悯农诗人”。事实上,也正是这两首诗使其青史留名。
在农耕社会里,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民是国家的基础,但农民经常是盘剥和欺凌的主要对象,“士农工商”,四民之中看似农民地位不低,但一个“悯”字,暴露了农民的真实生存状态;而一个国家真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现在呢虽然人类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但中国本质上还是一个半农半工的社会,在当今中呢
二:[锄禾古诗]锄禾日当午古诗
锄禾日当午全诗 悯农二首
李绅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