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现状及未来改革的方向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金体制,而且停留在企业级的现收现。1995年后,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同时鼓励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保险,这三个层次构成了我国目前养老保险体制的总体框架。这一体制基本符合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在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防止老年贫困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导致不同人群享受的养老政策不同,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基本养老保险体制主要针对城镇职工,而农村养老保障缺失。即使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也主要覆盖了国有企业职工,而对于就业本身就不很稳定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则覆盖面参差不齐。二是基本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突出,产生了养老金隐性负债问题,致使缴费率居高不下,费用分担不均,进而造成养老保险费拖欠率提高,不利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顺利运行。三是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发展滞后。由于目前我国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在探讨之中,企业年金的立法、监管、风险控制机制等都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发展。而个人储蓄性保险受居民保险意识等的限制,覆盖人群比较少,作用有限。四是有关养老保险的立法滞后,立法层次比较低,并且缺乏有效的养老保险监管。
 
总之,我国目前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制更多是名义上的和形式上的,再加上制度的不完善,使养老保险体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完善。
 
第一,尽快解决基本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做实养老基金账户。坚持统账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是我国养老金体制改革的关键。在目前空账金额巨大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手段多方筹集养老金是现实的选择。为此,财政部门应大力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压缩生产性补贴和可以通过市场补偿的事业性支出,逐年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第二,逐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以解决养老保险体制的公平性问题。主要应通过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来降低参保人员的实际负担,进而刺激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另一方面,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也是解决其空账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三,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和商业性养老保险,减轻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压力,进一步完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制。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和个人参加企业年金和商业性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并借助市场力量推动企业年金市场和商业性养老保险的发展。
 
第四,完善养老保险立法,加强养老保险监管。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必须立法先行。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立法层次,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法、养老基金管理办法等。加强对养老保险的监管,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机构、基金运用与投资加以明确的规范。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促进养老保险的健康稳定发展。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养老基金入股商业银行,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并促进银行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已获准投资国资委管辖的中央企业,其中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一个重要对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