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于培龙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经验.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于培龙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经验.doc

上传人:夸客客 2022/7/23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于培龙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经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于培龙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慢性重型肝炎是临床疑难病症之一。于培龙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具有并发症多、证情兼夹多变、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以湿热蕴阳扩张胆管以及加强胆红素结合与排泄作用,有利于黄疽消退和肝脏病病变的修复;且丹参抑制成纤维细胞,激活胶原酶,促进胶原蛋白降解。生地、当归凉血活血、祛瘀生新,改善微循环和促进胆汁代谢。柴胡、黄芩、郁金疏利肝胆,理气清热。车前子利水渗湿,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其有护肝作用。同时以白术、茯苓、山楂调理中州,中州健运则有助于肝功能恢复正常,黄疽得以消退且无反跳之虞。
实践表明,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后,患者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精神及食欲改善,恶心、呕吐、腹胀、乏力减轻或缓解,出血倾向得到控制,瘀斑、瘀点消失,黄疸逐渐消退;肝脾大小可恢复至正常范围,肝脏触、叩击痛消失,腹水或水肿消失,舌质墨紫减轻;影像学检查提示肿大肝脾回缩,肝内光点增粗、回声增强及管道结构紊乱好转,胆囊壁增厚或双层改善;生化检验谷丙转氨酶下降,蛋白水平恢复正常。总胆红素明显消退;部分肝穿肝组织病理好转,BN、PN部分消失或恢复,坏死炎症恢复到G0~2程度。体现了本方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



祛湿化瘀是本病治疗的重要环节。湿邪和瘀血两种病理产物在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说:“湿热相交,民当病瘅”;“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伤寒论》亦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阳黄,属湿从火化,为湿热;阴黄,属湿从寒化,为寒湿。慢性重型肝炎循卫气营血传变而以阳黄多见。关幼波指出:“阳黄的发生,除一般认为是由于湿热郁结,肝胆失于疏泄,胆汁不能循常道而行外,所谓不循常道而行的道理,就是湿热胶固之邪,瘀热人于血分,阻滞百脉,逼迫胆液外溢侵渍于肌肤,才能出现黄疸。”于师认为,慢性重型肝炎病位在肝胆脾胃,病邪性质一方面以湿热为主,治疗中应确定湿热偏重程度的不同予以分消清泄;另一方面必须重视瘀热这一因素,应用生地、赤芍、牡丹皮、小蓟等药凉血活血,使血脉通达畅顺,热邪清解,瘀结消散,客邪得除。
顾护脾胃盛衰是治疗成败的关键。肝与脾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喜条达而为藏血之所,脾主运化、主统血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为气机疏泄之主,肝失疏泄




则脾土升降失常,脾为气机升降之枢,脾土郁遏,亦影响肝气的疏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肝失所养使脾统摄无权,肝亦不能藏血。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一败,则变证蜂起,极难措手。临床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久正气多虚,且过用疏肝也耗伤气血,因此后期治疗常需加强扶正,通过运用健脾运脾之法,既可滋养肝体,又可化湿邪、痰浊,此即“养正积自除”之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有明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体到用药则宜轻灵不宜重浊,宜流畅不宜呆滞,宜平和不宜过于温燥或苦寒。因苦寒药物多易损耗脾阳,故用至黄疽消退过半时酌情减量;或以肉桂反佐,引火归元,潜摄浮阳。同时,因其病邪以湿热为主,在平素饮食中注意勿过食辛辣、湿性黏滞之品致脾胃受损,而宜进食易于消化吸收、营养丰富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