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读后感
一、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传递的货币政策信息:
1、货币政策取向预调微调,同时强调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首先,政策表述明显不同于以往,货币政策定调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货币政策 目、当前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适度合理水平,预计未来信贷增速仍将维持15%左右
对于市场关注的 M2 问题,此次报告有更加全面的分析。报告指出,考虑到2011 年以 来表外理财等金融创新对 M2 增速回落的影响因素,当前实体经济的实际货币条件仍保持 适度合理水平。同时对于 M2 低估和实际货币增速有如下的分析:
首先,目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企业与居民投资渠道日渐丰富,分流了企业与居民存款, 使货币供应量有所低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非金融企业存款,规模 万亿;公积金存 款,规模 6992 亿;表外理财, 万亿;境外机构境内存款;其他创新性金融机构、金融
工具,如货币市场基金,资金信托投资计划,银行承兑汇票等。
其次,稳健货币政策时期(1998-2007年),有一半年份的M2增速低于15%,最高为 2003 年的 %,最低为 2000 年的 %,算术平均数为 %。加入金融创新等因素后, 目前实际货币增速只比这一平均水平略低一些。如果再考虑到过去两年为应对的货币存量,以及中国经济增速趋稳,那么现在的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的需 要是基本相适应的。 附近,那么这与年初央行制 定的 16%的目标很接近。
最后,突出货币供应量只是货币政策的一个中介目标,对中介目标的分析、调节和管理, 仍然应当服务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需要。由于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经济形势也总是处于变 化之中,中央银行必须根据总需求的变化对中介目标的变动进行全面评估,在对形势进行准 确判断的基础上,选择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调控,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换言之,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可以调整的,发达国家普遍的中介目标是基准利率,但是由 于我们利率市场化推进进程的缓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会有太大变 化,但是央行在考虑货币政策时,肯定会兼顾其他指标,比如银行间市场利率状况、商业银 行超储率等。
结合上述分析,考虑到 2000-2008 年信贷平均增速水平为 %,那么未来合意的信 贷增速可能就是 15%左右。
3、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和选择: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工具为主
结合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认为,从总量维稳、结构微调、定向放松的基 调出发,未来政策空间有限。信贷增速可能还在15%左右,实际货币供应增速(M2+)仍在 16%偏低的水平。
此前紧缩政策的首选一直是数量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和差别动态调 整、缴款范围的扩大等。
在微调阶段,我们认为具体政策工具的运用选择仍然以数量工具为主。
首选是公开市场操作,即合理安排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 性处于适当水平,合理引导货币市场利率。
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按照我们一贯的全球资金流动的视角来看,存准调整带有被 动性质,在紧缩周期内,其上调主要是为了对冲不断上升的外汇占款所带来的基础货币冲击, 基本上是被动的上调,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