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机磷农药中毒与抢救
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丽萍
第一章有机磷农药概述
德国化学家格哈德施拉德博士于1936年成功地研制出毒性很高的有机磷化合物“塔崩”。由于意外事故,研究者中毒而出现一系列胆碱能危象。这才意识到塔崩对人体有巨大的毒性。此时化学战正处于盛行时期。塔崩很快用于军事战争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战争中使用过的杀虫剂便成了军用毒剂。由于塔崩在军事上的特殊用途,研究人员开始深入地研究塔崩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相继合成了一系列神经性毒剂。
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神经毒剂是:
塔崩(tabun) 二甲胺氰磷酸乙酯
沙林(sarin) 甲氟磷酸异内酯
梭曼(soman) 甲氟磷酸特己酯
维埃克斯(vx)
这类毒剂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使乙酰胆碱在体内蓄积,从而使中枢和外围胆碱能神经功能严重紊乱。因其毒性强、作用快,能通过皮肤、呼吸道粘膜、胃肠道及眼等吸收而引起全身中毒,加之性质稳定,生产容易,使用性能良好,使用范围日益广泛。
几十年来有机磷毒剂无论在品种上和产量上均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和成数千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广泛用于农业上的约有上百种,有些甚至是禁用的农药。其中最常用的是对硫磷(1605)、马拉硫磷(4049)、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等。已经禁用有3911(甲伴磷)、甲胺磷、内吸磷等
一、理化性质
①有机磷农药均为磷酸酯类化合物。
②少数为固体,大部分为油状液体。
③工业品多呈暗褐色,多有类似大蒜味之臭味。
④除敌百虫外,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和动植物油中。
⑤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稳定。(采样时,如怀疑是有机磷,那么样品用酸固定)
⑥在碱性溶液中迅速分解而失去毒性。但也有例外,敌百虫分解后,其产物敌敌畏的毒性则更大(增大十倍)。
⑦对光、热、氧较稳定,略具挥发性,遇高热可异构化,加热遇碱可以加速分解,其产物无毒或毒性减弱,故可用氨水、碳酸氢钠、漂白粉、氢氧化钠与之共同加热以减毒。
二、分类以有机磷农药毒性的大小或结构
有机磷农药毒性大小指毒物对机体的损害程度。
任何毒物侵入机体产生毒性作用,都是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出现的。
药物毒性一般采用“致死剂量”(LD)作为互相比较时的指标。
①绝对致死量(LD100):是可以使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药量。LD100是最可靠的致死剂量
②半数致死量(LD50):是可以使一群动物有一半中毒死亡的药量。半数致死量的标准,可以代表一般的抵抗力
③最小致死量(MLD)
④最大耐受量(LD0)等
人们为了事先了解药剂对人畜的毒性,都是先用人畜以外的动物做中毒试验。常用的实验动物有鼠、兔、狗、猴子等。
对于任何一种有机磷农药来说,半数致死量或绝对致死量越小,它的毒性越大;半数致死量或绝对致死量越大,它的毒性越小。
动物(包括人在内)中毒死亡的药量和体重关系很大,一般而论,体重越大,中毒死亡所需的药量也越大。
为了统一比较毒性的大小,通常采用一公斤体重所需要的中毒死亡药量来计算,以mg/kg来表示。
(一)毒性分类
有机磷农药按其对人的毒性作用可分为三组:
剧毒组:3911、1605(对硫磷)、甲基1605、1059(内吸磷)、甲基1059、特普等
中毒组:如敌敌畏、二嗪农、乐果等
低毒组:包括马拉硫磷、氯硫磷、敌百虫等。
有机磷的毒性与化学结构有关。其结构通式为
RO2-P=O(S)
\X
在变更其中不同的分子基因时,可致死毒性改变。
(二)化学分类
有机磷农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
(1)硫代磷酸酯类:
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甲拌磷(3911)、马拉硫磷(4049)等。
(2)焦磷酸酯类:
八甲磷(OMPSA)、特普(TEPP)、乙硫磷(1240)等。
(3)磷酸酯类及其衍生物
敌百虫、敌敌畏(DDVP)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