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仁怀市农业物联网应用现状及对策
摘要 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总结了仁怀市农业物联网应用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为仁怀市农业物联网发展规划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动机、企业资源和产业环境共同作用以形成商业模式的根本机制。葛文杰等[1]总结了国内外农业物联网感知技术、通讯传输技术和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的对策。陈晓栋等[7]总结了国内外农业物联网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农业物联网将朝着更透彻全面的感知、更安全可靠的互联互通、更优化的系统集成和更深入的智能化服务趋势发展。冯 献等[8]从改革视角出发,对农业物联网的创新驱动战略进行了探讨。赵晓飞等[9]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探讨了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战略与政策,认为应结合我国农业实际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坚持全要素、全过程和全生态链的发展理念。高浩天等[10]通过分析温室监控的特殊需求并参考物联网的标准架构,提出了智能温室物联网的架构方案,并根据该架构方案设计了完整的温室监控物联网。 3 仁怀市农业物联网应用现状
为了解仁怀市农业物联网应用现状,笔者对仁怀市重点农业示范园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包括五马蔬菜基地、楠木蔬菜基地、隆堡蔬菜基地、仁怀·台湾生态园、草木年华生态农业园、万亩优质柑橘基地等项目。这些项目是仁怀市自2013年以来,按照贵州省、遵义市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有关工作安排和要求,政府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广州东升农场(港资企业)、广州今日景艺生物科技公司(台资企业)、浙江苗夫都市园艺公司、四川天保果业公司等企业,并与之签订投资合作协议而共同建设的。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仁怀市重点农业示范园物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农业生产环境监控
目前,仁怀市多个蔬菜基地都应用了大棚种植技术,但在农业生产环境监控方面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的主要是与广州东升农场合作的五马蔬菜基地、楠木蔬菜基地和隆堡蔬菜基地。在这些蔬菜基地中建立了数字化大棚和水肥一体化操作系统,不仅可以通过摄像头观测大棚果蔬的生长情况,还可以远程观察每个大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情况,并根据观察情况和历史记录实现远程温度调节、通风换气、自动喷灌和施肥,从而取代了传统种植的人工操作,用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监控和农作物生长的自动调控。
农产品追溯体系
在农业物联网技术中,产品追溯技术已相对成熟,目前已被市面上多种产品所应用,农产品当然也不例外。农产品追溯相当于给每个农产品都发放了一张“身份证”,即在具体操作时给每样农产品贴上溯源标签,从而实现从农产品下种、生长、成熟的全周期到流通、销售等所有环节的相关数据及时采集与上传,为消费者随时提供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查询服务,也为监管部门提供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和手段。以东升农场楠木蔬菜基地为例,目前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东升农场的溯源系统中,农产品经播种、施肥、施药、采收、检测、配货、加工、出货、运输、销售到消费者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通过产品上的RFID码和东升综合管理平台及时采集和上传数据,确保了整个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
4 仁怀市农业物联网应用存在的问题
融资渠道单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仁怀重点农业示范园项目主要由政府主导出资建设,企业负责运营,其资金基本全靠政府支持,融资渠道单一。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起步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很多技术不仅不稳定,建设和使用成本也很高。因此,在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考虑到高昂的建设成本,政府在很多方面资助力度不够,导致项目建成后存在诸多弊端,甚至导致有的项目后继无力,建设过程处于停滞状态。再者,由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各自考虑的利益点不同,又缺乏沟通,也会导致项目建设缓慢,运营效果不佳。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调研发现,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仁怀农业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网络基础设施。以楠木基地为例,包括网络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和农业部门负责,然而,在基地建成开始运营后,基地片区网络却未架设好,导致物联网配套体系无法正常运转。据了解,若楠木基地网络开通,基地的数字大棚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可以和五马及隆堡的蔬菜基地联通,在控制中心即可随时监测各基地的农作物情况。
农业物联网应用意识淡薄,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仁怀市涉及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园区和农场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政府招商引资合作的几个项目,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