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今年高考湖南卷文言虚词考查热点.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今年高考湖南卷文言虚词考查热点.doc

上传人:麝月 2022/7/2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今年高考湖南卷文言虚词考查热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今年高考湖南卷文言虚词考查热点
许美纯 要有针对性地备考文言虚词的考查热点,了解高考时会考什么、怎么考,就必须对前几年的高考真题做些研究和归纳性的工作,只有在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命题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有备无患,指导我们复****备考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解析】湖南卷考文言虚词的题目均未超纲。你看以上几个,A项的两个“之”相同,均为主谓之间的“之”字,无义,不译。B项的两个“其”不同,前一个可解释为“他”,后一个可解释为“那”。C项的两个“则”不同,前一个可解释为“假若”,后一个可解释为“那么、就”。D项的两个“于”不同,前一个可解释为“比”,后一个可解释为“和”。
【参考答案】A。
例4 (2006年湖南卷第11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逮乎宋世,周子复生于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 亦每缀以排比之句/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 上与《诗经》《周易》同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解析】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必须弄懂句子与全文的大意,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或解释。具体来看,A项的两个“乎”不同,前一个可解释为“于”,后一个为语气助词,不译。B项的两个“以”相同,均可解释为“用”。C项的两个“而”不同,前一个可解释为“可是”,后一个是表示并列的连词,可译可不译。D项的两个“与”不同,前一个可解释为“赐予”,后一个可解释为“和、跟”。
【参考答案】B。

二、命题形式与考查频率

通过研究湖南卷2006到2009年的试题,发现均为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设计提问均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这样的模式。命题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固定,没有大的变化。
2009年考查了“其、于、以、者”这4个文言虚词,2008年考查了“因、以、其、与”这4个文言虚词,2007年考查了“之、其、则、于”这4个文言虚词,2006年考查了“乎、以、而、与”这4个文言虚词。
“以、其”均出现了3次,“于、与”均出现了2次,“而、者、因、之、乎”各出现了1次。也就是说,考得最多频率最高的是“以、其”这2个文言虚词。
高考大纲所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从湖南卷这几年的文言虚词考查来看,均未超纲,命题都在考试大纲范围之内。

三、复****建议

基于以上对命题的分析、探究,在进行文言虚词的复****备考时,只要我们把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逐一攻克,就完全可以从容应对。平时不必去钻研什么偏题怪题,更不必去猜题押题,只要进行文言虚词的常见常用意义解释、训练即可。
要特别提醒的是,往年考查过的文言虚词仍然要注意,它仍然有可能重复考查。因为一个文言虚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到了另外一个句子中就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意思了。所以,尽管看上去是重复考查,但实际意义是在变化的。比如“以、其、而、之”这几个虚词,一定要反复进行训练,掌握它们的所有义项,争取做到一见到它们就基本上可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