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1/7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K12学习教育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
思考:
孟子和齐宣王发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四、作业:熟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牢固课时内容,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二、依据部分内容,可分三层,教师做点拨解析:
层:开头至“则王乎”。齐宣王与孟子的发言以“霸道”初步,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议论“王道”。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
今后辈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
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7/7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K12学习教育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7/7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K12学习教育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
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
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己行为证
明推行王道甚么遥不可及的难事,建立宣王推行王道的信
心。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
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
与之作比较,表示自己很认识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
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
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
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
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先解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
见那牛慌乱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
子,故以羊换牛。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余生命受累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齐桓王已经承认了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用心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9/7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K12学习教育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7/7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K12学习教育
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