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雄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初读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学习古诗三步法: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作者介绍
(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被称为
知诗人
苏轼
苏东坡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作品写作背景
明背景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诗句
有节奏
有重音
有感情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诗意
意思是:
意思是:
自学提示
题:
不识:
只缘: 身:
此:
面目:
书、写
看不清、认不清
只因为
自己
这
面貌,这里这庐山的风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庐山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
近
低
高
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俯视,庐山 ;
从低处仰望,庐山 ……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连绵起伏 ;
侧着看,庐山 高耸入云 ;
从远处望,庐山 云雾缭绕 ;
从近处看,庐山 悬崖峭壁 ;
从高处俯视,庐山 深谷幽潭 ;
从低处仰望,庐山 瀑布飞流直下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
背古诗
思考: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