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章触电与急救
第三章触电与急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能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最基本和不可替代的能源。然而,当电能失去控制时,就会引发各类电气事故,其中对人体的伤害即触电事故是各类电气事故中最常见的事故。
第一节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一、作用机理:
(使人体产生刺激兴奋行为,引起肌肉收缩,破坏重要器官工作)
(电流经过神经、大脑、血管、心脏会因热量增加导致功能障碍)
(会引起机体内液体物质发生离解、分解导致破坏)
(使机体各种组织产生蒸汽,乃至发生剥离、断裂等严重破坏)
二、作用征象:
、麻感、打击感、痉挛、疼痛、呼吸困难、昏迷、窒息、心室颤动等症状。
2. 数安电流流过人体,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烧伤。
3. 小电流电击使人致命的最危险、最主要的原因是引起心室颤动。在心室颤动的状态下,血液实际停止循环,若不及时进行抢 1
救,很快会导致生物性死亡。
三、作用因素:
电流通过人体后,能使肌肉收缩产生运动,造成机械性损伤,电流产生的热效应和化学效应可引起一系列急骤的病理变化,使肌体遭受严重的损害,特别是电流流经心脏,对心脏损害极为严重。极小的电流可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导致死亡。电击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与电流的种类、大小、途径、接触部位、持续时间、人体健康状态、精神状态等都有关系。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与同一根导线接触,后果将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电流对人体的作用与电流的种类、大小、途径、接触部位、持续时间、人体健康状态、精神状态等因素都有关系。
(1)感知电流:即在一定概率下,通过人体引起人有任何感觉的最小电流称为该概率下的感知电流。
概率为50%时,,。
(2)摆脱电流:当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感知电流时,由于中枢神经反射和肌肉收缩,触电人将不能自行摆脱带电体。在一定的概率下,人触电后能自行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称为该概率下的摆脱电流。
(3)室颤电流:通过人体引起心室发生纤维性颤动的最小电流称为室颤电流,即人触电死亡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室颤电流是短时间作用的最小致命电流。
2
电流持续时间与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通电时间短,对肌体的影响小,通电时间长,对肌体损伤就大,危险性也增大,特别是电流持续流过人体的时间超过人的心脏博动周期时对心脏的威胁很大,极易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
人体在电流的作用下,没有绝对安全的路径。不同途径,危险性不同,但没有不危险的途径。
(1)电流通过心脏会引起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止跳动而导致死亡。
(2)电流通过中枢神经及有关部位,会引起中枢神经强烈失调而导致死亡。
(3)电流通过脑部严重损伤大脑,也可能使人昏迷不醒而死亡。
(4)电流通过脊髓会使人截瘫。
(5)电流通过人体局部肢体也可能引起中枢神经强烈反射而导致严重后果。
总之,通过人体的电流途径不同时,对人体的伤害情况也不同。通过心脏、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电流强度越大,其后果也就越严重。由于身体的不同部位触及带电体,所以通过人体的电流途径均不相同,因此流经身体各部位的电流强度也不同,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也就不一样。所以通过人体的总电流强度虽然相等,但电流途径不同,其后果也不相同。一般认为:电流通过人体的心脏、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性比较大,特别是电流通过心脏时,危险性最大。所以从手 3
到脚的电流途径最为危险。
触电还容易因剧烈痉挛而摔倒,导致电流通过全身并造成摔伤、坠落等二次事故。
如下表所示:
(1)直流电流的作用:300mA以下的直流电流没有确定的摆脱电流值。300mA以上的直流电流将导致不能摆脱或数秒至数分钟以后才能摆脱带电体。
(2)100HZ以上( 高频)电流的作用:通常引进频率因数来评价高频电流电击的危险性。
(3)冲击电流的作用:-10ms的电流。
各种频率引起的触电死亡率
4
身体健康、肌肉发达者摆脱电流较大。女性的摆脱电流和感知电流约为男性的2/3,儿童遭受电击后危险性较大。
人体电阻主要包括内部电阻和皮肤电阻,人体触电时,流过人体的电流由人体电阻决定,电阻越小,电流越大,也就越危险。
皮肤状态对人体电阻的影响很大,干燥的情况下,人体电阻:1000-3000Ω;如大量出汗,皮肤电阻将明显下降;随着接触电压升高人体电阻也将明显下降。潮湿的情况下,人体电阻: 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