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点,都可以,
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教材的“学习提示”和“单
元学习任务”的编写方式是新的,和以前常见的习题不太一样,学生
的自主学习如何安排,其中都已经有所提示或者建议,备课要关注教
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这种“活
动”不能离开语文,主要是读书、思考和合作探究。
其实,课标中对各个“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
些属于“上位”的要求,似乎比较原则,备课时也应当特别关注,让
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
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
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
情趣,等等,是新提法,我们以前教学中较少关注的,新教材也在努
力体现,备课时就应该多考虑。设计“文学阅读与欣赏”类的课,就
要考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比如
古诗词教学,不能满足于了解“作者原意”和“艺术手法”,更应当
重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欣
赏。所谓“溯源性审美”,不能取代“生成性审美”。
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重在“目标管理”这是新的课型,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
总结经验。统编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每册指定必读2 种书,三
年一共 12 种。这也是“整本书阅读”。高中教材原来也考虑读 4 部
以上的名著,后来考虑高中的学业负担重,还要面对高考,就把阅读
的量减少,一共才读2 部——《乡土中国》(费孝通)和《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是作为“任务群”专设 2 个单元的,都安排在必修。
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阅读指导”和
“学习任务”两部分,比较简单。“学习任务”主要引导阅读和思考,
供学生选择其中一二,不必全部完成。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教“整本书阅读”,我想老师们会总结出
好的办法。我的理解,“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
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整本
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应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
流分享活动。老师也可以给一些引导,主要是读“某一类书”的方法
引导。比如,读《乡土中国》,要求学生注意概念和大小纲目,注意
理论推导。读《红楼梦》,要求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注意从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入手去探究、体验与欣赏,等等,都是方
法的引导。不要和一般课文教学那样去多加讲解,更不能教师的讲解
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我最近写了《乡土中国》导读,主要是提供读这类书的方法,定
位在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扩展知识面,这个标准不宜定得太高,
只要坚持读完,对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就可以了。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
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老师可以给一些阅读方
法的建议,主要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没有必要和单篇课文教学那样
精雕细刻,也没有必要布置很多“活动”和“任务”。阅读可以促进
写作,但读书又不能处处指向写作,也不要老是想着考试,那会败坏
读书的兴趣。
别忘了,“整本书阅读”可以多少起到“磨性子”作用,“读书
养性”,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总之,“整本书阅读”的
教学不必搞得太复杂,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
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处处安排写作或者讨论,“过
程管理”太细,反而可能败坏读书的兴致。
四、语文老师要“读书养性”
新教材实施“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所谓“课”的构成原则也
产生了变化,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
而是根据“任务”来设 “课”。以往一篇就是一“课”,现在也还
有一篇作为一“课”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因此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