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附件8
例如有经常性上腹疼
或不适、反酸、嗳气、呕吐、体重减轻等)。
Ⅰ 有胃癌家族史,并自愿接受胃镜检查者(见第八节:
胃癌早诊筛查技术流程图,问询调查及体检表见附件 3)。
以上基本信息基线调查表中的每一个项目,严格按照编
码说明进行调查和填写。每天完成的调查表,要求随机抽取
10%进行复查,复查参加各项目检查的符合率不得低于 90%
(见附件 4-现场质量控制表)。资料要求两遍录入,然后以
原始调查表为标准,校对两遍录入的数据后,整理成最终数
据库。数据库上报时要求同时上报字段及编码说明文件。(三)血清学初筛。
采用胃蛋白酶原法(PG 法)对胃癌进行初筛,即以血
清 PG I/II 比值为指标筛查胃癌高危人群。PG 法筛查的说明
及问诊单见附件 5。
血清 PG I/II 比值具体判别值如下:
<50 岁人群,PGI≤70ug/L,PGI/II 比值≤9;
≥50 岁人群,PGI≤70ug/L,PGI/II 比值≤。
上述判别指标阳性者进入胃镜检查(见第八节:胃癌早
诊筛查技术流程图)。
下列人群不适合用胃蛋白酶原法筛查可直接进行胃镜
检查:
Ⅰ食管、胃或十二指肠疾病治疗中,或患有可影响 PG
值的各种疾病者。
Ⅰ服用抑酸剂-PPI 阻滞剂者(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及
返流性食管炎药物可引起 PG 值升高)。
Ⅰ胃切除术后患者(PG 值降低)。
Ⅰ肾功能不全患者(PG 值升高)。
(四)胃镜检查。
胃癌筛查最终依靠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镜医生必须经
过严格训练合格后才能胜任筛查工作。胃镜检查中,胃镜医
生应在全面观察胃部并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
上海)及 2002 年巴黎早期胃癌分型进行诊断,活检,可疑病变处要适当加取活检。
胃内窥镜器械消毒工作十分重要,其清洗消毒必须严格
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 年版)》(卫医发
〔2004〕100 号)规定进行。
胃镜检查技术要求见附件 6(胃镜检查程序)和附件 7
(胃镜检查记录表)。
(五)现场质量控制。
现场每个筛查对象的检查项目都要通过质量控制表来
反映,质量控制表及其填写要求见附件 4。
三、标本处理
活检标本处理方法:要求活检标本取出时,立即将活检
组织展平,使粘膜贴附在滤纸上,置于 10%中性福尔马林固
定液中,固定时间大于 10 小时,去除滤纸,将组织片垂直
定向包埋,连续切片 6 到 8 个组织片,常规 HE 染色,封片。
四、胃癌的诊断
(一)胃镜诊断。
见附件 8(早期胃癌的胃镜下观察)。
(二)病理学诊断。
见附件 9 (胃癌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五、早期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的治疗原则
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的病人有 60-80%可能发展为浸润
性胃癌,需要进行胃镜下治疗。早期胃癌在治疗后的五年生存率很高,为 %-%。
早期胃癌且无淋巴结转移可采用胃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或胃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进行治疗。一般早期胃癌病人
在外科手术后预后都较好,只有少数有淋巴结转移的中期胃
癌病人需要接受辅助化疗。
六、高危险人群的随访原则
PG 检查结果为阴性者,下次 PG 检查间隔可为 3 年。PG
检查为阳性、胃镜检查无异常者,1 年后复查 PG。胃镜检查
诊断为胃粘膜重度萎缩/重度肠上皮化生/轻度异型增生病变
者,建议每年接受 1 次胃镜检查。
七、队列随访
(一)队列的随访包括目标人群的随访和对照人群的监
测两部分。随访的主要工作是做好两组人群的肿瘤发病及死
亡登记报告,减少漏报和错报,特别是对照人群的漏报和错
报。肿瘤发病及死亡的分类和编码应使用 ICD-10;诊断依据
中组织学诊断的比例不低于 70%;无其他明确诊断仅有死亡
医学证明的比例不高于 2%。
(二)两个胃癌早诊早治现场分别计算当地胃癌粗发病
率、死亡率外,还应计算中国标化率和世界标化率,结果写
入年度报告中。中国标化率统一使用中国 1982 年人口构成
数据,世界标化率统一使用 1985 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
界人口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