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业小额信贷模式研究
黄建军 李 峰 薛克俭 【摘要】文章通过对国际小额信贷模式的比较分析,阐述我国农业小额信贷的特点。提出了农业小额信贷的四种模式:建设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实行差别利率模式;打包贷款;代金券贷款;并给出了农村金融机,农村金融机构不得不惜贷。贷款期限不合理,支农面狭窄。农村资金分流严重,小额贷款资金来源不足。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产品是未来收获,对未来的收益很难预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农业自然风险导致信用风险;农产品价格风险导致信用风险;农户自身信用风险。农业发展的障碍表现为高违约率,违约行为表面上是农户与金融机构的短期行为,而内在的根源则是利益风险机制不健全(薛昭胜,2001)。
四、信贷机制和途径选择
根据我国农村的特点和农村信用社的现行体制其贷款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设农村个人征信体系,实行差别利率
要实行差别利率,必须对农户进行征信体系建设,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要使农村信用社与目标客户群体实行“双赢”,必须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按照信用等级确定利率标准,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农村金融机构对风险较小、经营能力强、信用程度高、信贷质量较好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适度提高信用等级,签订服务协议,随时根据客户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授信额度内的资金支持,同时,对那些承受不起市场化利率的农村赤贫者或从事特殊行业生产的农户,发放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混和贷款,以降低利率。对那些从事商业性的农户实行较高利率,这样,实行差别利率定价的小额信贷既使农民得到了农业发展所需资金,又使农村信用社通过小额信贷实现了战略转型。
2、打包贷款
打包货款的自我选择和甄别机制能改善信贷市场的低效状况,把低风险者拉回市场,从而减少逆向选择。Morduch等的研究表明在两类借款者(高风险者和低风险者)模型中,打包贷款形成的“自我选择”导致“物以类聚”,即连带责任使贷款团体由风险类型相似者组成,从而减缓了信息的不对称。打包贷款有两种形式:一是向联保小组贷款,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验,采取5-8人为一个小组,要求小组中有一个村干部,经济收入有差别,小组有抵押物,或者农业企业用固定资产抵押,农户再用订单农产品向农业企业抵押,这样防止羊群效应,一人出现还贷困难,小组其他人也不还贷。根据小组提出的贷款要求,按照抵押物的价值和小组人员的信用水平适当放宽贷款额度。二是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贷款,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可以使农业产业风险由个体抵御转变为由合作社集体共同抵御,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专业协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调剂资金、协调生产、帮助交易谈判等,使农户拥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权。这种运行机制的成本,有利于集聚众多农户,实现规模效益。
3、代金券贷款
一般而言,农户的信贷需求可以分为生产性需求和生活性需求,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户生活性贷款超过生产性贷款,农户的借贷资金主要用于消费性和生活性,刘朝晖、徐丽(2005)等的研究表明生活性借贷超过生产性借贷,并且越是低收入户,用于生产的比重越低。农户的借贷资源的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