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2022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

格式:docx   大小:24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2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橙老师 2022/7/25 文件大小:2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2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精选学****资料
- - - - - - - - -
高一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
人口自然增长率 和人口基数大小 共同影响,自然增
长率降低 并不意味着 人口自山区相反;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
地势坎坷不平的
等被迫延长
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 合肥,
兰州、洛阳、西宁、
重庆
美国的华盛顿
宜昌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
用地空间和位置 需求往往是相
同的,这会导致 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
4.三大功能区比较: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精选学****资料
- - - - - - - - -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
的影响下, 城市各功能区 显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
或向外扩展的趋势
多核心模式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 展,在远离市中心的郊 区也显现了一些新的核 心点;
形成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 侵入和迁移, 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①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 商务区;
②其次环是过渡带, 初期是 住宅区, 后由于商业、 轻工 业活动而环境恶化, 最终成 为新来移民居住区;
③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带, 居 民多从过渡带迁来, 由于不 期望离工作点太远而集聚
在此;
④中产阶层住宅带位于工
人住宅带与通勤带之间, 这 里住房条件较好;
⑤第五环是通勤带, 是上层 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 它 们是沿高速交通线进展起
来的;
特点
①高房租住宅区沿便利
的交通线向外进展, 彼此 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 地 势较高,环境较好;
②随着城市的进展, 中等 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
金已占据的地区旁边发
展起来;
③随着中等级住宅区的 外移,近市中心的部位逐 渐演化为低级住宅区;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 通的焦点;
②批发业务主要分布在 市中心邻近,既有便利 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 市场;
③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 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 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 和高级住宅区,就向城 市的另一侧进展;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核心;②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 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就集聚在市中心邻近,两者之间隔着中 级住宅区;
6. 经济因素 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表达在各种活动的 付租才能 ;7.影响付租才能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 交通的便利程度, ②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才能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才能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才能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才能最强
AB 住宅付租才能最强
BC 工业付租才能最强
9.我国的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是
城市人口规模
;特大城市( 100 万以上)、大城市
(50~100万)、中等城市( 20~50万)、小城市( 20 万以下);
10.城市等级与服务范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 服务种类少、 等级低, 服务范畴比较小;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
精选学****资料
- - - - - - - - -
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畴比较大 ;
11.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畴变化的影响因素:
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②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分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庞大的市 场
③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平整开阔;
12.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
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13. 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
和 城市范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4.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使得人群 离开乡村 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难,收入低、社
会服务短缺;
【动力】吸引人群 来到城市 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证程度高,文化设施全,
交通便利;
1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6.城市化的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进展的经济中心,城市的进展;
能够带动区域经济进展, 而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又促进
②促使聚落形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