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文档名称:

药物性肝损害.ppt

格式:ppt   大小:1,820KB   页数:5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药物性肝损害.ppt

上传人:卓小妹 2022/7/26 文件大小:1.7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药物性肝损害.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药物性肝损害
第1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1 概念
由于药物及代谢产
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
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对
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
织炎症
即为
药物性肝损害
第2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药物肝损害特点
常见肝损害药物及特点
第20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潜伏期
2周内发病者占50~70%;
8周内发病者达80~90%;
3个月以上发病者很少。
第21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临床特点
发热,约57~75%的患者用药后7~23天(平均14天)出现不规则的发热 。
消化道症状(约60%);
皮肤瘙痒(约35~65%);
黄疸(约25~60%);
皮疹(约30~45%)。
第22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实验室检查
以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为本病特点;
其次是血清胆红素、γ-谷氨酸转肽酶、
血清胆汁酸浓度增加,血浆白蛋白减少
尿三胆(+)等。
血象常有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总数增加,后者增加10%以上者约占15~30%。
第23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急性肝损害




慢性肝损害
瘀胆性肝炎
中毒性肝损害
免疫介导性肝损害
第24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临床表现:
乏力、呕恶、食欲不振、
黄疸、瘙痒、发热、皮疹等,
重者可表现急性肝衰竭特征,
包括深度黄疸、出血倾向、
腹水、昏迷、死亡。
理化检查:
ALT、AST、AKP升高,
胆红素升高;
自身抗体(+)、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增多等。

异烟肼、苯妥英纳、***烷
四环素、解热镇痛药等
第25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一般有长期
服药史
临床表现:
与慢性肝炎相似
鉴别:
自身免疫性肝炎
第26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丙醇、激素类、镇静药
抗精神病、抗甲状腺药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黄疸、瘙痒、发热、
高胆固醇血症、
皮肤黄瘤、胆管硬化、
胆汁性肝硬化 。
第27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剂量依赖、可预测
潜伏期:
数天至数月
临床表现:
多为肝细胞损伤特点。
第28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无剂量依赖
不可预测
与体质有关
特点:
50%以上潜伏期:
1~4周,数天至数月
发热、黄疸、
瘙痒、皮疹;
外周血象嗜酸
性粒细胞增多
第29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常见肝损害药物及特点
药物种类
发病率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螺旋霉素、红霉素、利君沙
多发于成年人,孕妇禁忌。首次使用多在10~20天发生肝损害,再次使用48小时内迅速出现损害。发热、腹痛、黄疸。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
药物直接毒性、
过敏反应
四环素类:
四环素土霉素
4~10天发生。包括肝损害、氮质血症、胰腺炎。病死率较高。
药物直接毒性
喹诺***类:环丙沙星氧***沙星
1%
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
药物直接毒性

1
第30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药物种类
发病率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Β-内酰***类:
头孢菌素、青霉素类
5%
潜伏期1~6周。
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
特异质反应
磺***类:
柳氮磺***吡啶
~1%
在14~30天出现损害,发热、皮疹、黄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病死率10% 。
免疫介导的
过敏反应
抗结核类
抗结核药:
利福平异烟肼
%
易感因素:年龄、联合用药、剂量。多在1~2月后发生,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病死率超过10%。利福平可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临床多伴黄疸。
毒性代谢产物

2
第31页,讲稿共55张,创作于星期三
药物种类
发病率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解热镇药:
扑热息痛、阿司匹林、保泰松、布洛芬、消炎痛等
%
与剂量过大、醉酒有关,潜伏期1天至数月。 病死率高,美国10%***者服用。以肝细胞损伤为主。胃黏膜损伤、胃溃疡、出血
药物直接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