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初中课文深度剖析两则.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课文深度剖析两则.doc

上传人:史湘云 2022/7/26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课文深度剖析两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初中课文深度剖析两则
姜莉莉 江苏省兴化市沙沟中学 文言文语句的言外之意
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常由于种种原因不便言明,便将本意隐于文章句子当中,使文章的语句蕴含深刻的言外之意。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言外之意,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初中课文深度剖析两则
姜莉莉 江苏省兴化市沙沟中学 文言文语句的言外之意
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常由于种种原因不便言明,便将本意隐于文章句子当中,使文章的语句蕴含深刻的言外之意。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言外之意,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下面以三篇文章为例并简要析评如下:

刘禹锡《陋室铭》的最后几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总结全文。
这里引用孔子的话,就有言外之意。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呢?”这里刘禹锡只引用了孔子答话的后半句,略去了前半句,而语意却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只有弄懂作者引用的言外之意,才能领悟本句与篇首 “惟吾德馨”遥相呼应、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作者历经“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成为有职无权的闲官。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的时候,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初到时寓居黄州的承天寺,苏轼与他“步于中庭”。作者便写下了这篇短文,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文章结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作者连发二问,却不置回答,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其实蕴含深刻的言外之意,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逐名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送别赠序。当时的河北藩镇割据,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投靠藩镇,便是助纣为虐。韩愈很希望朝廷吸纳贤才,但朝廷又使他大失所望。他在《嗟哉董生行》一诗的小序说:“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对于董生的怀才不遇,韩愈是同情的,但赞成董生去河北投靠藩镇,显然是违背自己政治主张的。因此,作者的言外之意更耐人寻味了。
文章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表面上看似赞美河北,但言外之意则埋伏在“古称”二字上。“古称”即历史上如何如何,现在不一定的说法。第二段中作者又说:“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笔锋一转,从“古”移向“今”。既然“风俗与化移易”,那么,如今河北的“风俗”又怎能不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而“移易”呢?既然河北已非“古称”的那样了,你董生却要前去,不正证明你丧失忠义了吗?
文章最后一段“为我吊望诸君之墓”一句,表面上是委托董生代为凭吊,实质上是暗用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