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血液科病例讨论
第1页,讲稿共31张,创作于星期三
*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30岁,因“咽痛4天”入院。
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咽痛、乏力、低热,,伴咳嗽,咽部清水样分泌物增多,伴恶心、纳差,无头晕于星期三
*
M3b: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细小,而密集分布。
第14页,讲稿共31张,创作于星期三
*
鉴别诊断
该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到30%。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但淋巴细胞形态正常,病程良性,多可自愈。
在药物或某些感染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加。但该症多有明确病因,血小板正常,早幼粒细胞中无Auer小体。短期内骨髓成熟粒细胞恢复正常。
第15页,讲稿共31张,创作于星期三
*
治疗(参照指南)
诱导缓解治疗:
缓解后治疗:
复发及难治APL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第16页,讲稿共31张,创作于星期三
*
诱导缓解治疗
,根据诱导前外周血WBC进行危险分层治疗。
低中危组(诱导前外周血WBC≤10*10^9/L)
①全反式维甲酸(ATRA)+去甲氧柔红霉素(IDA)或柔红霉素(DNR)+三氧化二砷(ATO)
②ATRA+IDA或DNR
高危组(诱导前外周血WBC>10*10^9/L)
①ATRA+ATO+IDA或DNR
②ATRA+IDA
③ATRA+DNR±阿糖胞苷(Ara—C)
第17页,讲稿共31张,创作于星期三
*
,予ATRA+ATO治疗。(1)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ATRA 20mg·m2·d口服至血液学完全缓解(CR);ATO ·kg·d静脉滴注至血液学CR;IDA 8~12mg·m2·d静脉注射,第2、4、6或第8天;DNR 45~90mg·m2·d静脉注射,第2、4、6或第8天;Ara-C 150mg·m2·d静脉注射,第1-7天。(2)化疗起始时间,低危组患者可于ATRA诱导治疗72h后开始,高危组患者可考虑与ATRA诱导治疗同时进行。
第18页,讲稿共31张,创作于星期三
*
诱导阶段评估
ATRA的诱导分化作用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在诱导治疗后较早行骨髓评价可能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骨髓评价一般在第4-6周、血细胞计数恢复后进行,此时,细胞遗传学一般正常。分子学缓解一般在巩固2个疗程后判断。
第19页,讲稿共31张,创作于星期三
*
初始诱导失败患者的治疗
+蒽环类药物诱导失败者:
(1)ATO再诱导;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砷剂+蒽环类药物诱导失败者
(1)临床研究;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20页,讲稿共31张,创作于星期三
*
APL CR后的巩固治疗
巩固治疗的目标是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
+葸环类药物达CR者:
(1)低/中危组:ATRA+IDA 8~12mg·m2·d或DNR45~90mg·m2·d*3天,共2个疗程。
(2)高危组:ATRA+IDA 8~12mg·m2·d或DNR 45~90mg·m2·d*3天+Ara-C150mg·m2·d*7天,共2个疗程;②ATRA+HHT 4mg·m2·d*3天+Ara-C 1g/m2,每12h次,共3天,1个疗程。
以上每个疗程中ATRA用法为20mg·m2·d口服14天。
第21页,讲稿共31张,创作于星期三
*
+砷剂达CR者:予ATRA+ATO巩固治疗6个疗程。
巩同治疗结束后采用定性或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骨髓细胞的融合基因(主要是PML-RARa),以证实是否达到分子水平缓解。融合基因阴性者进入维持治疗阶段;融合基因转阳性者,4周内复查,阴性者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复查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第22页,讲稿共31张,创作于星期三
*
APL CR后的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建议依据危险度分层进行。
:ATRA 20mg·m2·d*14天,间歇14天(第1个月);ATO ·kg·d*14天,间歇14后同等剂量×14天(第2-3个月);完成5个循环周期。
:ATRA 20mg·m2·d*14天,间歇14天(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