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内部控制部分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240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内部控制部分课件.ppt

上传人:rsqcpza 2022/7/26 文件大小:2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内部控制部分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讲解
我国内部控规范的演进
序号
时间
部门
名称
1
1986
财政部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2
1996
财政部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3
1997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四章 控制活动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第五章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释。
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
第六章 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企业应当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企业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案例情况
2004 年7 月初,A 公司在对原公司老总进行离任审计中发现,有一份报销单背后所附的发票有缺失。而这张缺失的发票后来竟然在另一份不相干的报销单所附的原始凭证中出现。显然,这张发票被重复报销了。同时,新任公司老总发现,部分报销单上自己的签名是他人摹仿后签上的。作为这些报销业务的经办人,公司出纳员Y 成为怀疑对象。于是,本来针对公司老总经济责任的离任审计,却将一名公司出纳“审”了出来。
经过调查,2000 年12 月,Y 第一次尝试将自己消费的发票夹带在领导的报销单中报销了。之后,他在为领导填写报销单时,故意只写单项而不写合计,等经手领导签名后,夹带上自己的消费发票再填写总数,找另一领导审核签名。有时,他又将别人已经报销了的原始凭证抽出若干张,附在自己伪造的报销单上,再冒充领导签名予以报销。Y 甚至找发票贩子购买或到熟识的商店营业员讨要空白发票,回来自己填上金额,然后冒充此领导消费,又让彼领导审核。
几年下来,随着Y 摹仿的领导签名日益增多,他的“克隆”技术也日见娴熟,而犯罪金额更是“稳步增长”,从2000 年12 月至2004 年7 月案发,Y ***的***已有证据证实的就达50 万余元。基于上述犯罪事实,Y 于2005 年10 月26 日被法院以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9 年。
分析与启示
Y 舞弊实际从整体上暴露了A 公司内部控制的脆弱。
报销由于涉及现金支付,其本来就属于高风险的控制环节。
报销流程的巨大漏洞体现了公司从整体上欠缺有效的内控风险评估,而风险评估作为建立内部控制的逻辑起点,这种欠缺可能反映公司整体控制意识上的薄弱。
本案例中并非由专门控制手段查出舞弊,而是由离任审计“碰巧”查出。从这一点可以合理推测:如果Y 没有留下发票“搬家”这种非常明显的舞弊痕迹,或者离任审计人员没有进行追究,Y 完全可能仍然逍遥法外。
可见公司缺乏最基本的监督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