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防火防爆消防安全教育
2022/7/30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燃烧与爆炸
第二部分 可燃物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第三部分 防火防爆措施
第四部分 消防基础知识
2022/7/30
第一部分 燃指可燃物与空气在绝热条件下完全燃烧,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全部用于加热燃烧产物,使燃烧产物达到的最高燃烧温度。
(2) 实际燃烧温度:可燃物燃烧的完全程度与可燃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有关,燃烧放出的热量也会有一部分散失于周围环境,燃烧产物实际达到的温度称为实际燃烧温度,也称火焰温度。
实际燃烧温度不是固定的值,它受可燃物浓度和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影响。
2022/7/30
燃烧特性(3)
燃烧速度:
1 气体燃烧速度:火焰在可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称燃烧速度。
气体燃烧速度的影响因素:
气体的组成和结构
可燃气体含量
初温
燃烧形式
管道
压力和流动状态
2022/7/30
燃烧特性(4)
2 液体的燃烧速度
液体的燃烧速度工业上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烧掉的液体质量来表示,叫做液体燃烧的质量速度;另一种是以单位时间内烧掉液层的高度来表示,叫做液体燃烧的直线速度。
影响因素:
初温
含水量
容器
风速、风向
2022/7/30
燃烧特性(5)
3 固体的燃烧速度
固体的燃烧速度一般小于可燃气体和液体的燃烧速度。不同组成、不同结构的固体物质,燃烧速度有很大差别。
影响因素:
(1)组成、结构
(2) 风向和风力
(3) 含水量
(4) 比表面积(表面积对体积的比值)
2022/7/30
热传播
可燃物燃烧放出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向外传播。
热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现象叫做热传导。
热对流:热量通过流动的气体或液体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热对流。
热辐射:以热射线传播热能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2022/7/30
燃烧的分类
根据可燃物状态的不同,燃烧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三种形式。
根据燃烧方式的不同,燃烧分为扩散燃烧、预混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
根据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三种形式。
2022/7/30
闪燃与闪点
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数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所处的温度,温度越高则蒸气浓度越大。
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性液体(包括少量可熔化的固体,如萘、樟脑、硫磺、石蜡、沥青等)蒸气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点火源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做闪燃。闪点是指可燃性液体产生闪燃现象的最低温度。
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
2022/7/30
闪点的影响因素
(1) 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着相对分子量、相对密度、沸点的增加和蒸汽压的降低而增加。
(2) 同类组分混合液,如汽油、煤油等,由烃类的同系物组成,其闪点随着馏分的增高而增设。
(3) 异构体的闪点低于正构体。
(4) 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闪点随浓度的降低而增高。
(5) 油漆类液体的闪点取决于油漆中所含溶剂的闪点。
(6) 两种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
2022/7/30
着火与着火点
着火是指可燃物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例如,用火柴点燃稻草,就会引起着火。可燃物质开始着火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又称着火点。
2022/7/30
自燃与自燃点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点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而发生的自然燃烧现象,叫做自燃。
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
2022/7/30
自燃有以下两种情况。
(1)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自行燃烧。
(2)自热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热源影响下,其内部发生物理的、化学的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并经长时间积累达到该物质的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的现象。
2022/7/30
自燃点的影响因素
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数值,而是受压力、密度、容器直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规律是:受压越高,自燃点越低;密度越大,自燃点越低;容器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