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议论文递进式结构典范议论文.ppt

格式:ppt   大小:884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议论文递进式结构典范议论文.ppt

上传人:卓小妹 2022/7/27 文件大小:8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议论文递进式结构典范议论文.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议论文递进式结构典范议论文
第1页,讲稿共43张,创作于星期三
是呀,漫漫人生路匆匆行走,难免会犯错误,有时走歪了,有时摔跤了,总说不定。有的人只顾一味地横冲直撞,盲目朝前,最终跌入深渊;有的人在前进中却经常回头,看看哪几步谴责和热情的赞扬,从而使论证严密,情理交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作者将“隋亡”和“唐兴”进行对比时,是从隋炀帝和唐太宗对待人才问题的思想认识、具体做法和不同结果等方面展开,进而把是否重用人才与国家兴亡的关系论述得清楚、透彻,这就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和鲜明性,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第15页,讲稿共43张,创作于星期三
文章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唐太宗的“人才观”与社会主义的“人才观”进行比较,在肯定唐太宗正确做法的同时,又指出其巩固“家天下”的根本目的,因而不可能最大限度地重用人才。这就使文章更具有思想深度。虽然文章结尾出了一个不小的失误,我们仍应肯定作者的思想、写作都具有相当的水平。
难点指导
对比,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相对的比较和鉴别,从中得出结论。对比是人们认识客
第16页,讲稿共43张,创作于星期三
观世界的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生活中的辩证规律的反映。客观事物,一经对比,就会被鉴别得径渭分明,使人们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写议论文时,为了鲜明、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常常列出正反两面的观点和材料加以对比,让读者明辨是非,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对比论证和正反论证的方法,就决定了文章对照式的结构。
第17页,讲稿共43张,创作于星期三
所谓对照式论证结构,就是把论证过程分为明显的对照层次,用两种以上的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或几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运用对照结构,目的是通过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一文的第三部分,将马克思主义和主观主义对待现状、历史和理论这三个方面的态度—一加以对比,一是一非,互为反衬,这样就更为鲜明而深刻地说明主观主义态度的危害和马列主义态度的正确,从而透彻地论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的重要作用。
第18页,讲稿共43张,创作于星期三
由此我想到了在学****上存在的与此相似的两种情况。有的同学读书很不认真,一翻就是几页,一目十行,只看字面,不动脑筋,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这正是“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在看书学****中,不但做笔记,而且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汇贯通,真正掌握了知识。这正是“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结尾,作者提倡“海绵吸水式”的学风,不要“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使文章的中心论点——读书的目的是要增长见识和学问,在反复对照中鲜明而突出。
第19页,讲稿共43张,创作于星期三
分论点并列式范文:(话题 细节)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第20页,讲稿共43张,创作于星期三
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战斗力。正如此人所料,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胜负在战前的细节中其实已显露无遗。
第21页,讲稿共43张,创作于星期三
细节可知兴衰。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者。
第22页,讲稿共43张,创作于星期三
细节可现操守。鲁迅先生在参加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杨杏佛追悼会前,曾接到装着子弹的恫吓信,大家都劝先生不要与会了,但先生义无反顾,执意要去。先生临行前并无什么“风萧萧兮易水寒”之类的豪言壮语,只是顺手把房门银匙扔了。先生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就体现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上了。而明末的洪承畴,兵败被俘后,不吃不喝不言不动,好像真地要宁死不屈一样。
第23页,讲稿共43张,创作于星期三
旧友范文程去看他回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