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误吸的预防和管理
第1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误吸
是指进食(或非进食)时在吞咽过程中有数量不一的液体或固体食物(甚至还可包括分泌物或血液等)进入到声门以下的气道。
根据患者的表现可分为显性误吸和隐性误吸。
剧烈呛咳
肺部感染
气道梗阻
急性左心衰
急性呼吸衰竭
窒息、死亡
第10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误吸的预防
评估患者的病情,体力,吞咽,咳嗽反射,咀嚼功能,意识状态等。
根据病情选择进食途径,选择经口进食或鼻饲喂养。
第11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洼田饮水试验
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按照患者习惯喝下30ml温水
评定标准:正常-1级5秒以内;
可疑-1级5秒以上或2级;异常-3~5级
测试结果2级以上者可经口进食;3级及以下,说明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为5级则存在严重的吞咽功能障碍,应禁止经口进食
1级(优)
能顺利一次将水喝下(5秒钟内)
2级(良)
分2次,能不呛咳的咽下(5秒钟内)
3级(中)
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
4级(可)
分2次以上咽下,有呛咳
5级(差)
频繁咳嗽,不能完全咽下
GCS评分在12分以上的患者才可进行此试验,并且应在患者自然放松,不知是在给自己做实验的情况下进行
第12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误吸的预防
护士协助患者进食,每日量不宜太多,给患者充足的时间咀嚼和吞咽,观察食物是否顺利咽下,指导患者进食时细嚼慢咽,不要讲话。
给患者提供易吞咽的食物,食物应从流质向半流质,普食过度。
患者进食时给予端坐或半坐卧位,保持体位舒适。
第13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定时监测囊内压,保证囊内压力在25~30cmH2O。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痰液和分泌物。
床头至少抬高30°。
躁动或者呛咳剧烈患者,合理地给予镇静。
及时倾倒呼吸机管道冷凝水,避免管道内冷凝水进入患者气道引起呛咳。
每天评估人工气道的必要性,尽早撤除人工气道。
人工气道患者误吸的预防
第14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人工气道患者误吸的预防
对于气管切开,尤其是经口进食的患者,注意观察每次从气道吸出、声门下吸引的痰液是否带有食物的残渣。
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
进食前可调整囊内压力。
听诊患者肠鸣音,询问患者是否腹胀,保证患者消化功能良好。
气管插管拔除后6小时内禁止进食,进食前先饮少许水,观察吞咽功能恢复情况。
第15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鼻饲患者误吸的预防
推荐延长鼻胃管置入长度,保证胃管末端达到胃幽门后。(55-65cm)
意识障碍、神志不清或(GCS)评分<9分者以及老年患者鼻饲前翻身,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能降低误吸发生率。
第16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鼻饲患者误吸的预防
每餐不宜过多,一般在200—300ml为宜
速度不宜过快,以15—30分钟喂完为宜
鼻饲时取头部抬高45°-60°的卧位。
鼻饲后保持30分钟再恢复体位,以利于食物消化 。
第17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鼻饲患者误吸的预防
连续鼻饲喂养期间,每4小时或每次喂养前检查胃排空情况,监测胃残余量。
当残余量大于150-200ml,需延长鼻饲间隔时间,行胃肠减压。
在临床护理中应根据医嘱准确、及时的应用胃动力药。
第18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鼻饲患者误吸的预防
鼻饲前应吸尽气道内的痰液,以免鼻饲后吸痰呛咳、憋气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反流 。
翻身应在鼻饲前进行,出现反流时应尽快吸尽气道及口鼻腔反流物,同时暂停鼻饲。
第19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喂养过程中的监测
排痰
确定胃肠管的位置
抽吸胃内残留
抬高床头30°-45°
喂养前的四步曲
喂养中的监测
喂养后给予
全过程监测
SPO2、R、HR的异常
患者的面色、恶心、呕吐、咳嗽症状
给予的量、速度、浓度、温度
患者的耐受程度
有无并发症
如有不适立即停止给予
冲洗管路
适当固定防止脱管
患者恢复期每日评估:病情、意识、配合程度、吞咽功能
第20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窒息的表现
呼吸极度困难,口唇、颜面青紫,心跳加快而微弱,病人处于昏迷或者半昏迷状态,紫绀明显,呼吸逐渐变慢而微弱,继而不规则,到呼吸停止,心跳随之减慢而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第21页,讲稿共26张,创作于星期三
误吸导致窒息的急救处理
立即清除呼吸道阻塞 因噎食吸入食物或胃内容物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