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产过程现场质量控制与管理
实施GMP的目的
消灭差错(混淆),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均一性。
Date
2
GMP基本原则
。
,应有产量或收率检查制,以确保物料量的正确,一旦出现偏差,可立即进行调查。
Date
25
污染
1、定义
污染是指原材料或产品被微生物或其他外来物所感染。
2、种类
这里所述的污染是指药品受到:
微生物污染
外来异物污染
激素污染
青霉素污染
Date
26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1)原材料因素
1)原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就带入了污染源。
原辅料在其生产过程中本身受到诸如青霉素类药或激素类药的污染,将会使我们的产品也存在这些污染。
包装材料如PVC薄膜,生产厂家生产时就粘有昆虫,将使我们的包装成品带了这些昆虫出厂。
Date
27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2)存放物料的容器不合理
容器不能上盖,不宜清洗,不易干燥等情况下,盛放的物料易受细菌或外来异物污染。
3)原材料的运输条件不符合要求
运输时野蛮装卸,造成包装容器破损,引起污染,运输时,应有遮挡的物品没有按要求遮挡,则受日晒雨淋,引起细菌繁殖或受外界异物感染。
Date
28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4)、取样或配料过程中可能带入污染源
一些无菌产品,其原辅料在取样或配料时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则易带入污染源。
或者取样不均匀,分析结果是假象,则导致产品污染。
Date
29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2)内包装材料因素
1)不按要求进行清洗
一些产品的内包装材料,如安瓿、输液瓶、玻璃瓶等,需进行清洗后使用,如果清洗没按规定要求完成,则会留有污染源。
2)灭菌不彻底
有些内包装材料清洗后还需灭菌处理,如灭菌不彻底则会留有微生物,污染以后的产品。
Date
30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3)存放条件不好
有些内包装条件存放有一定的要求,或者清洗后要有特定存放条件和存放时间,达不到要求,则可能会受到外界异物或微生物污染。
4)在操作处理过程中可能带入污染源。
在清洗时,如水质有问题,就可能带入污染源。
操作人员操作处理时服装穿着不当等都有可能带入污染源
Date
31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3)设备因素
1)生产设备设计不合理
设备本身带有死角,易积聚异物,易长菌,则易污染产品。
2)清洗、消毒不符要求
清洗不净,或留有残水存放,或生产前不进行必要的消毒,则易发生细菌污染。
Date
32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3)灭菌设备故障
灭菌设备故障如不能及时发现,可能造成灭菌不彻底或不均匀,万一取样没有取到,则后果很严重。
Date
33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4)环境因素
1)通风或层流的问题
通风、层流出现故障,不能保持应有正压,空气倒灌,将污染源带入生产区,或者过滤套破损没有发现,导致外界异物进入生产区造成污染。
或者通风系统本身设计不合理或管道内材料不合适,有异物逸出,污染生产区
Date
34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2)地面、墙、天花板的材料不符要求
这些材料应选用没有粉尘逸出的材料,便于清洗,否则将污染产品。
地面与墙的相交不应呈直角,而应该呈圆弧形,以防水、尘粒积聚或长菌。
地面、墙、天花板应该没有裂缝,否则易产生细菌。
3)清洁不彻底
生产区域应根据SOP生产区清洁规程进行清洗,否则易产生污染源。
Date
35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5)生产过程的因素
1)敞开操作
生产时,房间的门不关闭,或有盖的设备不上盖则也容易受到到污染。
2)中间品储存不当
配好的溶液,压制好的片子,制好的颗粒都应加盖储存,并随相应生产条件存放,而不能放置于比相应环境低的场所。
Date
36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6)人员因素
1)人的健康状况不好
操作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或有伤口暴露,易对药品产生污染,这样的人员应调离或暂时离开生产部门。
2)操作人员不遵守穿衣规则
人的头发、皮肤、口腔等部位,存在大量微生物及皮肤屑,如果不穿戴工衣衣帽、口罩、手套,则会直接污染产品。
Date
37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3)不按照GMP-SOP要求进行工作
SOP是GMP实施的细则,是每一步工作的程序规则,不按此执行,则产品的安全无法保证。
在充分了解了混淆与污染发生的因素后,就能有目的地去加以防范,从厂房条件的设计,设备容器的设计制造或选购,原材料的选购,包装材料的选购,对供应商的要求,对自身及员工素质的提高,对SOP的制订和修改等,只要扣住了防止混淆和污染这一基本环节,可以说生产管理就符合GMP了。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