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3
文档名称:

eepo板块结构教案模板.doc

格式:doc   大小:451KB   页数:8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eepo板块结构教案模板.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7/9 文件大小:4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eepo板块结构教案模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MS—EEPO 板块结构(I型)
概况:
学校::穿山小学班级: 学科: 教师:
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型方式:要素组合课时形态:标准课时间:40分
目标:
大目标: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
小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评价1
内容提要
T
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2
一、一、谈话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1、出示例 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 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1、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 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3-1、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四、总结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了些什么?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总评
MS—EEPO 板块结构(I型)
概况:
学校::穿山小学班级: 学科: 教师:
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型方式:要素组合课时形态:标准课时间:40分
目标:
大目标: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小目标:1、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惯。
反思/评价1
内容提要
T
方法策略
反思/评价2
1、导入课新课
2、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1. 我们对于乘、除法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 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2-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 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 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3、列式计算:12÷3=4 12÷4=3
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3、总结
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4、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