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材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2,126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文艺人生 2022/7/28 文件大小:2.0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材分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全章概述
本章学****力的基本知识,是学****整个力学的基础和准备。内容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本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有关力学知识联系密切,是初中知识的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3、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弹力方问的确定。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思考——归纳
★教学用具:
传感器、计算机、弹簧、小车、砝码、弹簧称、带有支架的平面镜(两个)、刻度尺、激光光源、墨水瓶(灌满红墨水)等。
3、摩擦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
4、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
4、力的合成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用具:
多媒体、总重力为200N的一桶水、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磁性黑板、带磁铁的滑轮、钩码、橡皮筋(带细绳套)、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用);方木块1块、弹簧
秤2个、橡皮筋1条,20cm细线1条(两端打好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
5、力的分解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