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第1页,讲稿共74张,创作于星期三
*
高尿酸血症(1)
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就是高尿酸血症。每个医院检验室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一般来说,血液中尿酸:
----男性>420μmol/L(7mg/d.急性梗阻性肾病;
③.尿酸性肾结石
第11页,讲稿共74张,创作于星期三
*
高尿酸血症引起急性梗阻性肾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化疗或放疗、严重创伤和手术时,核蛋白分解明显增加,短期内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大量尿酸结晶广泛阻塞肾小管,在肾集合管、肾盂肾盏及输尿管内沉积,导致肾内外梗阻,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上称之为急性梗阻性肾病。
第12页,讲稿共74张,创作于星期三
*
白垩样尿酸盐结晶 ----“痛风石”
尿酸盐结晶会在软组织中沉积,并在皮下形成叫做“痛风石”的肿块,称为痛风结节。
痛风石是痛风特征性病变,可在耳轮、第一跖趾、手指、肘部等关节周围可出现灰白色的硬结,
痛风石不累及肝、脾、肺、中枢神经系统。在关节附近易磨损的结节,其表皮菲薄,容易破溃形成瘘道,并可排出白垩样尿酸盐结晶碎块
第13页,讲稿共74张,创作于星期三
*
“痛风石”形成与血尿酸水平相关
痛风石的形成和血尿酸水平有关。
----血尿酸<480μmol/L(8mg/dl),90%的患者无痛风石,
----血尿酸水平>535μmol/L(9mg/dl),50%的患者可有痛风石,
病程越长,发生痛风石的机率就越大。
第14页,讲稿共74张,创作于星期三
*
尿酸结石的临床表现
尿酸结石以肾绞痛、镜检血尿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有混浊结晶尿或有砂石尿排出。
痛风/高尿酸血症出现以下情况,需排除结石可能:
----长期尿路感染时好时坏者;
----尿中长期出现少量蛋白尿(+~++)和少量红、白细胞,按肾炎治疗久治不愈者;
----以肾功能衰竭就医而无急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病史者;
----长期酸性尿;
----家族有尿路结石病史。结石可在痛风的任何阶段形成,病人多数无痛风症状,故凡遇尿路结石者,需要小心排除痛风及高尿酸血症
第15页,讲稿共74张,创作于星期三
*
.血尿酸测定的正常值对痛风的诊断意义
多采用血清标本、尿酸酶法,血尿酸正常值
男性150~380μmol/L(~ mg/dl),
女性100~300μmol/L(~ mg/dl)。 痛风急性发作期绝大多数病人血清尿酸含量升高。一般认为采用尿酸酶法测定,
男性420μmol/L(7mg/dl),
女性>357μmol/L (6mg/dl),具有诊断价值。
若已用排尿酸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则血清尿酸含量可以不高。缓解期间可以正常。
第16页,讲稿共74张,创作于星期三
*
痛风发病的性别差异
痛风好发于男性,—95%,女性仅占5%左右,男性与女性比率为20:1。
女性常在绝经后发病,行经期和妊娠期的妇女几乎不得痛风。 痛风常见于男性 , 可能与男女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差异有关。雌激素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而妊娠时,特别是妊娠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有抗炎作用。
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是绝经后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第17页,讲稿共74张,创作于星期三
*
易患痛风的年龄段
痛风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虽见于各年龄段,但原发性痛风以中年人为最多见,40~50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平均44岁。男性发病通常在45~50岁以后,女性痛风发病年龄较男性晚,通常要到绝经期。,%,有年轻化的趋势。%,女性比例相对升高,占29%。在儿童和老年痛风中,继发性痛风发生率较高,故对儿童和老年病人,应该注意区别原发性抑或继发性痛风。
第18页,讲稿共74张,创作于星期三
*
人到中年易患痛风
人体中血尿酸浓度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刚出生24小时到3天内,血尿酸水平升高。
青春期,男性和女性均进入一个稳定阶段,约214mmol/L()。
青春期以后,两性血尿酸水平均随年龄增加,但两性间有明显的差异,
女性停经后尿酸值逐渐上升,并接近成年男性的数值。女性痛风发病年龄较男性晚,通常要到绝经期。
第19页,讲稿共74张,创作于星期三
*
痛风与种族:
痛风见于世界各地。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正常成人血尿酸水平基本相似,
一些地区血尿酸水平较高,如南太平洋的岛屿、新西兰的毛利族、移居夏威夷的菲律宾人、马里亚纳群岛的土著人、马来西亚的中国人、澳洲人,(其原因可能与遗传、饮食结构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