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伤寒论选读重点.docx

格式:docx   大小:134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伤寒论选读重点.docx

上传人:夏天教育 2022/7/28 文件大小:1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伤寒论选读重点.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总论
1、成书年月:东汉末年
作者:张机,字仲景
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
2、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
首次校正:宋朝林亿
首次讲解:宋金成无己
通行本:宋本《伤寒论》、《讲解伤寒论》
疟状,一日二三度发
形似疟,一日再发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药物组成
桂枝汤+麻黄汤各
桂枝汤+麻黄汤
桂枝汤+麻黄、石膏

1/3
【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浮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饮,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五苓散:方中泽泻用量最大。
水逆:水饮内停,气不化津,致使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为蓄水重证的表现。
【蓄血证】
11、蓄血证
方证名
主症
药物组成
桃核承气汤证
其人如狂,血自下,少腹急结
桃仁、芒硝、大黄、甘草、桂

抵当汤证
发疯,下血,少腹硬满,身黄,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表证
抵当丸证
少腹满,小便自利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桃核承气汤中桂枝的用途:温通经脉,非解表。
12、比较:桃核承气汤证
vs抵当汤证vs抵当丸证
三证均是血热互结,病在下焦血分的蓄血证,但它们之间却有轻重缓急的不同。
桃核承气汤证是蓄血证的轻证,血热初结,热重瘀轻,临床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为特点,治当活血化瘀,通下郁热,方用桃核承气汤,该方因硝、黄同用而泻热之力较强。
抵当汤证是蓄血证的急重证,瘀血较重,病势迫切,临床以少腹硬满、其人发疯为特点,治当破血逐瘀,泻热除实,方用抵当汤,该方因水蛭、虻虫而破瘀之力大增。
抵当丸证是蓄血证的缓证,瘀血较重,但病势徐缓,治当泻热逐瘀,峻药缓攻,方用抵当丸,意在小制其量,改汤为丸,以图缓攻。
【合病与并病】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变证大纲】
13、坏病: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证候盘根错节,已无六经病临床特点的病证。
变证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汤禁忌: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
14、举例说明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
【热证】
15、热证——栀子豉汤类证
方证名
主症
药物组成
栀子豉汤证
虚烦不得眠,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香豉
栀子甘草豉汤证
+少气
+甘草
栀子生姜豉汤证
+呕
+生姜
栀子厚朴汤证
心烦腹满
栀子、厚朴、枳实
栀子干姜汤证
身热不去,微烦
栀子、干姜
热证——其他
方证名
主症
药物组成
麻杏石甘汤证
汗出而喘,无大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白虎加人参汤证
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喘而汗出
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胸中窒→栀子豉汤、心中结痛→栀子豉汤
【虚证】
16、虚证——桂枝甘草汤类方
方证名
主症
药物组成
桂枝甘草汤证
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甘草(顿服)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因烧针浮躁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汤证

桂枝救逆汤证
惊狂,卧起不安
桂枝汤去芍药、蜀漆、牡蛎、

龙骨
桂枝加桂汤证
气从少腹上冲心
桂枝汤+桂枝

苓桂甘枣汤证
脐下悸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苓桂术甘汤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
小便不利
桂枝汤去桂枝、白术、茯苓

术汤证

桂枝加桂汤:《伤寒》中桂枝用量最大(五两)。“加桂”作用:平冲降逆(泄奔豚气)。
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代表方(通阳利水代表方:五苓散)。
17、比较:苓桂术甘汤vs苓桂甘枣汤
两方在药物组成上仅一味之差,虽然同为水气致病而设,但在病机及临床表现方面有诸多不同。苓桂术甘汤证
为脾阳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