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构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摘要: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科学 有效地评价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高校师范专业亟待解决的教育课题。根据师范类专 业认证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和师范生教育实践的主要力评价框架
据笔者调查,目前关于教师教育能力的研究很多,但存在概念混淆、分类繁复的问题,现 有研究主要包括:。魏善春将广义的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分为情感 上的职业认同能力、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以及教学实践创新能力;
以上分类有的侧重教学各环节的实际操作能力,有的侧重对教师的职业和道德要求,但往 往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逻辑关联。无论是教师教育的课程开设,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 开展,其最终的归宿和目的都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师范生教育实 践能力是从实践层面衡量的教师专业能力,对教育实践能力的研究需要放在教师专业能力 的基本框架中去探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从教师教育的主 要过程性内容出发,将教师专业能力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 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六个方面,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 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14 个领域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 重要依据,《标准》强调以“能力为重”,要求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从教师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 实践能力应向教育实践能力转变。师范类专业认证提出了教师培养的出口要求,而《标准》 是教师的入职要求,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和教师专业标准,可建立教育实践多级能力指标 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该能力框架将教学能力和教师职业所需要的职业认同、情感价值、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发 展相融合,形成综合的教育实践能力观,突破了以往只强调教学能力的弊端,以学生的全 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强化了师德为先和职业引领的重要作用。四项基本能力贯 穿师范生培养全程,师范专业的教育实践形式和各个环节都应在该能力框架的指导下定位 具体的目标和作用,各实践课程和活动在能力目标的培养和评价上应有所侧重,如学生的 师德规范知识和教育情怀既要靠理论课程的讲授,也需要学生参加认知见习去体验和感知, 更需要在教育实习中去践行,从而深化认识。在第四级指标层面,各高校师范专业应结合 实际和培养目标层次,制定校本细化标准。同时,以该框架为指导,可延伸出能力评价指 标子体系,建立诸如教学技能训练能力评价标准、教育见习能力评价标准、教育实习能力 评价标准和教育研习能力评价标准。
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评价实施
(一)确立多元评价主体。
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分步开展教师评价、学习自我评价、同伴评价 和社会评价。教师评价是指导教师对学生参加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在实 习环节,则是高校和中小学双导师的共同评价,评价依据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 验,其评价带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应该对自己的过程性表现 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评价依据是自我总结和反思,通过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正确把握, 及时查找问题,明确定位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改进和提升实践能力。同伴评价指在合作式 和项目式教育实践中,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