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重症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重症肝炎定义
重症肝炎〔severe hepatitis,SH〕是一种以肝功能严重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由外来的各种损害因子侵入机体或体内的代谢紊乱、循环障碍及免疫反响等诸多因素而导致的肝细胞大块或亚大作者〔年代〕 命名 肝性脑病 初发症象
出现的时间
Trey〔1970〕 爆发性肝衰竭 <8周 症候群
Gimson〔1986〕 迟发性肝衰竭 8-24周 症候群
Bernuau〔1986〕 爆发性肝炎 <2周 黄疸
亚爆发性肝炎 2-12周 黄疸
O’Grady〔1993〕 超急性肝衰竭 ≤ 8天 黄疸
急性肝衰竭 8-28天 黄疸
亚急性肝衰竭 4-24周 黄疸
11
日本重症肝炎命名
(即肝性脑病)者
10年后又增补了2条标准:①剧症肝炎患者的肝性脑病定为Ⅱ度或Ⅱ度以上;②剧症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分为急性型(起病10d内)及亚急性型(起病10d-8周)。该标准未包括无肝性脑病的患者和发病8-24周的LOHF及AOC患者
12
日本重症肝炎命名
此后又提出重症肝炎的名称,其诊断与剧症肝炎相平行。剧症肝炎出现肝性脑病定为≥Ⅱ度,而重症肝炎的肝性脑病仅为0 ~Ⅰ度
分为急性重症型肝炎和亚急性重症型肝炎(包括非脑病型和肝萎缩型),两者时限分界为2周;增加了发病8 ~24周的迟发性肝衰竭;又将剧症肝炎分为2型:A型定义不变,B型那么在慢性肝炎根底上发生,相当于“慢加急〞
13
我国重型肝炎命名变迁
我国与国际上在重症肝炎命名和分型存在着较大分歧,国内研究病因上侧重于病毒性,并将预后不良的重症肝炎称为重型肝炎,特别是慢性重型肝炎的归类与国际标准颇不一致。我国在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上曾经历了三次更改
1978年第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上将重型肝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两型时间界限定为3周,而对急性重型肝炎的肝性脑病程度和亚急性与慢性重型肝炎的PTA程度未作明确规定
14
我国重型肝炎命名变迁
1984年对重型肝炎进展了修改,分型上只保存了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而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时间界限从3周改为10d。同时取消了慢性重型肝炎分类,将其归属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范畴,改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型
1990年我国又恢复了慢性重型肝炎的诊断,提出了重型肝炎凝血酶原活动度< 40%标准,并根据病情进展速度、病程长短、肝性脑病出现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情况将重型肝炎分为早、中、晚三期
15
我国重型肝炎命名变迁
2000年再次作了修改,但其临床分型和分期标准被沿用至今
尽管2005年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上有学者提出应将重型肝炎命名向国际上靠拢,改称为肝衰竭,但目前尚未形成共识
16
重症肝炎发病的主要机制
重症肝炎的病因众多,但绝大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和药物所致。不同的病因存在着不同发病机制,即是一样病因可能引起重症肝炎的表现、预后及疗效等方面差异也很大
迄今有关各种病因所致的重症肝炎发病机制远未说明,但最终结局是大量肝细胞死亡而导致肝功能衰竭。无论何种原因所致,肝脏形态学改变是相似的,均表现为肝细胞大片坏死
17
重症肝炎发病的主要机制
虽然肝细胞死亡存在着凋亡和坏死两种形式,轻者通过Caspase系统引起细胞凋亡,重者导致坏死,但肝细胞损害程度以线粒体为中心
急性重症肝炎系肝细胞大面积坏死,或亚大块坏死及凋亡,肝细胞内线粒体功能衰竭,致使细胞丧失胞膜的完整性而导致严重肝功能不全;同时存在着中枢神经系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