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苏州园林.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苏州园林.doc

上传人:jsyhqk 2022/7/29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州园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蔷薇(qiáng wēi)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详细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宜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老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构造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构造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构造层次。
  (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4)全班交流,老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详细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构造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详细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部分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欣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
“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屡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络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缺乏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获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此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根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答复以下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根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