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doc

格式:doc   大小:23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doc

上传人:guoxiachuanyue 2017/7/11 文件大小:2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类(082301/082302/082303/082304/080204/080703)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0823)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1)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2)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3)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82304)
机械工程(0802)
车辆工程(08020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
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原创精神和能力的学术领军或行业领导人才。
,熟知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技术与试验研究方法,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3.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原创精神和能力。
4.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方向
1、交通运输规划与物流管理:包括交通行为分析,物流规划,甩挂运输组织与管理,运输场站规划与设计,交通规划技术等。
2、交通信息与智能控制:包括交通信息获取技术,交通信号控制技术,交通状态分析技术,交通系统分析技术等。
3、智能车辆与车路协同:包括智能车辆环境感知技术,智能车载技术,车车/车路通信技术,车路协同安全控制技术,车车协同安全控制技术等。
4、交通环境与安全:包括驾驶行为分析,交通事故分析,交通安全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交通安全心理分析,交通安全评价技术等。
5、车辆传动与振动噪声控制:包括车辆自动传动理论与控制技术,多学科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车辆振动理论与控制技术,车辆振动分析与测试,车辆噪声控制技术等。
6、车辆系统动力学与结构优化:包括车辆主被动安全性,汽车舒适性,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结构轻量化与结构优化,汽车智能化控制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等。
7、高效节能环保动力:包括内燃机燃烧理论与控制技术,进排气系统优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替代燃料,电动车技术,能源管理与控制技术,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等。
8、航空器系统安全性:研究安全性新理论,航空发动机、FADEC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等航空器复杂系统的安全分析技术、规划和安全设计方法等。
9、飞行特性适航技术:在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飞行控制等研究基础上,研究民用飞机与新概念飞行器空气动力学及气动载荷的设计、分析、预测和优化;飞行性能分析和优化、飞行品质评定体系与评价准则、飞行控制和自主飞行;研究飞行安全和失控等问题,如失速/尾旋等大迎角气动/飞行特性、航空器-人因-环境耦合机制、复杂环境对飞行安全的影响等。
10、飞机结构适航技术:研究先进飞行器材料与结构的优化、损伤容限设计与评定、缺损结构修补、耐冲击和适坠性、声疲劳等方面问题,为飞行器结构安全性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等。
11、动力系统适航技术:航空动力系统多场耦合、多部件整体匹配、过渡态强瞬变过程等危险机理和设计技术;航空动力系统自动控制与适航性;航空动力系统结构疲劳
分析与设计技术等。
12、持续适航技术:研究航空器持续适航与维修技术等。
13、工程材料和结构工程与理论: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分析与设计理论、钢筋超高性能钢纤维混凝土梁试验研究,新型组合结构受力机理及设计、工程结构的抗火设计、城市公共安全及风险评,混凝土结构冻融耐久性、结构安全评估与信息模型技术,高性能混凝土与新型机场道面、机场材料耐久性评价与寿命预测、机场道面结构冻融耐久性与设计。
14、岩土工程与理论:主要包括土的本构理论、复杂条件下边坡稳定研究、岩土本构理论及其应用,机场、公路、铁路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城市地下工程。
四、培养模式及学****年限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根据人才培养和发展需要,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夸学科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及校所联合培养等模式,实行导师或联合导师负责制,负责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遵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本学科直接攻博研究生学制为4年;其它类型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年限。
博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在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依据培养方案,获得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部分学分及总学分。
鼓励博士研究生从入学起就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博士研究生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至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
五、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