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物联网关键技术.docx

格式:docx   大小:1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物联网关键技术.docx

上传人:niupai11 2022/7/30 文件大小: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物联网关键技术.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信息传送和数据处理这 4 个环节,其中的核心技术主 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和数据的挖掘与融合技术等。
(1) 射频识别技术。
RFID 技术是一种无接触的自动识别技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信息传送和数据处理这 4 个环节,其中的核心技术主 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和数据的挖掘与融合技术等。
(1) 射频识别技术。
RFID 技术是一种无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 对静态或移动待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用于对采集点的信息进行“标准化”标识。鉴于 RFID 技术可实现无接触的自动识别,全天候、识别穿透能力强、无接触磨损,可同时实现对多个 物品的自动识别等诸多特点,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物联网领域,使其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相结 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的跟踪与信息的共享,在物联网“识别”信息和近程通讯的层面 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产品电子代码(EPC)采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作为载体, 大大推动了物联网发展和应用。
从分类上看,RFID技术根据电子标签工作频率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低频系统(125kHz、 ),高频系统(),超高频(860MHz-960MHz)和微波系统(、) 等。
低频和高频系统的特点是阅读距离短、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其中,高频系统的通讯 速度也较慢。两种不同频率的系统均采用电感耦合原理实现能量传递和数据交换,主要用于 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
超高频、微波系统的标签采用电磁后向散射耦合原理进行数据交换,阅读距离较远(可 达十几米),适应物体高速运动,性能好;阅读天线及电子标签天线均有较强的方向性,但 该系统标签和读写器成本都比较高。
根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又可分为无源标签(Passive Tag)、半有源标签 (Semi-Passive Tag)和有源标签(Active Tag)三种。
无源电子标签不含电池,它接收到读写器发出的微波信号后,利用读写器发射的电磁波提供 能量,无源标签一般免维护,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较便宜,但其阅读距离受到读写器 发射能量和标签芯片功能等因素限制;
半有源标签内带有电池,但电池仅为标签内需维持数据的电路或远距离工作时供电,电池能 量消耗很少;
有源标签工作所需的能量全部由标签内部电池供应,且它可用自身的射频能量主动发送数据 给读写器,阅读距离很远(可达 30 米),但寿命有限,价格昂贵。
在未来的几年中, RFID 技术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电子标签、读写器、系统集 成软件、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等方面都将取得新的进展。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进步, RFID 产品的种类将越来越丰富,应用和衍生的增值服务也将越来越广泛。
RFID 芯片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芯片功耗更低,作用距离更远,读写速度与可靠性 更高,成本不断降低。芯片技术将与应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紧密结合。标签封装技术将和印 刷、造纸、包装等技术结合,导电油墨印制的低成本标签天线、低成本封装技术将促进 RFID 标签的大规模生产,并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决定产业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读写器设计 与制造的发展趋